面对长沙市的教育乱局,市民已经骂了很多很多,我已经忍了很久很久,媒体也批评了千次万次,然而,“执政不为民”的长沙市主管领导们仿佛全都成了死人,居然麻木得失去了反应的能力!!!要这样的官员干吗?要这样的政府干吗?何不让教育彻底民间化?
中国教育自有史以来便是成体系的教育,便是道德为先的教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无不把“育人”作为一项政治使命,就算长期科举的局限性没有把中国带入到科技革命的排头,然而,也没有破坏中国教育的有序性。令人十分痛心的是:以教育春天为荣的近三十几年,居然把中国教育搞得乌烟瘴气的,把一代代中国人的创造力朝归零的方向牵引,把教育事业完全变成折磨国人的工具。
湖南教育之乱堪称全国之际,长沙教育之乱又堪称湖南之际,长沙的教育现状就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现状,长沙的教育主管官员就是一堆比屎更臭的、无德无能的废物,几所被称为“四大名校”的中学把整个湖南的中小学完全变成了腐败教育,完全变成了妖魔鬼怪的教育。长沙市的教育主管领导们,你们听着,你们吃着喝着人民的血汗,请你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十岁左右的小学五六年学生为什么都得拼命地赶考?国家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就近入学的要求,“四大名校”凭什么可以办培训班四处招生?“四大名校”是谁的名校?我告诉你们这些庸官们:这些学校是人民的学校,是共产党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学校,是好几代人努力成就的学校,他们的成就是全体长沙市民的成果,不应只成为少数赚钱的工具,他们的资源应当是所有长沙市人民共享的资源,没有任何人有权力把先辈们集成的资源变成谋利的工具。谁家如果有钱,你们办再好的私立中小学,市民没有意见,谁有钱谁去读好了,但是,“四大名校”的招牌必须与所有非公有制中小学脱钩,不脱钩就是违法行为。一个长沙市,整个湖南省的小学生们居然为了进所谓“四大名校”的初中,不惜东奔西跑的参加各种形式的“小考”!何等的悲惨!你们到底还有没有良心?你们用什么的责任感来回答这些年轻的小生命?初中的教育资源到底是怎么配置的?
2、长沙市的“中考”到底是面向长沙还是面向全省?据我了解,除“四大名校”之外,还有麓山国际等之类的许多所谓寄宿学校面向全省招生,长沙市在全省的招生量近年来已经越来越高,本地生源进入本地较好学校的难度越来越高,这到底是湖南省教育厅的决策还是长沙市教育局的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将地县级教育空心化。有不少人误认为全省招生可以让全省人民享受到省会优质教育资源。然而,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思维,任何一个省市,再好的资源配置,都不可能承接全省的生源,长沙的所谓几所名校更没有这样的能力,搞异地招生的最大得利者是富人、是官员。有人说:各地的尖子生都到了名校,不也是现实吗?我承认,这是事实。但我又要告诉诸位,如果长沙市不搞这种变态的招生,这些尖子生在地市县的高中读书,同样能考上自己最理想的大学。过去,北大、清华在各省招生的生源分布在各省的几乎各个县市,现在都集中到省会了,如此而已!两所学校在湖南的招生总量是稳定的,就算有变动,也只有几个名额的浮动,并不会因为湖南考生的分数高了就大量提高录取名额。如果北大、清华计划在湖南招生共100人,600分的录取线和650分的录取线是没有区别的,把优秀生源全部集中到一起搞“集中营式”的培训,无非是把线上移了,人数还是那100人。
湖南省教育主管者也是一群废物,这些问题存在多年,治了多年,全是假治,没有一次认真地执政为民过,你们总会有一天被人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3、长沙市的教育主管领导们,你们到底管还是不管?如果你们说:不愿意参加名校考试的可以拒绝,又没有人逼你考。那好,我也会告诉你们这些“执政不为民”的领导:你们不管人民的事情,请你们下台,没有人逼你们当官。春节之际,我不想说更难听的话,等春节过后,我将找机会动员家长到长沙市政府讨说法,如果没有人配合,本人不排除采取特殊方法,面对这样一个混乱的省会城市,面对这样一群昏庸且执政不民的官员,也许最好的方式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孙锡良(13786199946)
孙锡良家长:
您好!感谢您对长沙教育的关心。您在来信中反映长沙教育乱象,并对我市“择校”和“招生”所存在的问题表达了强烈不满。当然我们不否认这几年长沙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仍然还存一些让老百姓不尽满意的地方,实际上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我们一直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也许信息不对称,您对长沙这几年教育发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因此来信难免过于偏激。下面我们从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完善中招政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您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一、关于择校问题
老百姓择校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因此解决“择校热”的关键是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我们的孩子在身边也能够上好学。近年来,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直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维护教育公平和促进民生的重要内容,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缓解长沙“择校热”问题。
第一、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改扩建新建学校工程、校安工程、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等,学校布局不断优化。近三年投入资金36亿元,撤弱并强学校217所,扩容新建学校156所,扩充学位9万余个,确保足额学位。不仅满足了本市适龄少年儿童的入学需求,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占长沙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三分之一的8万多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民工子女10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第二、建立机制体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津补贴制度。出台规范学校津补贴政策,学校在职教职工年人均津补贴为33600元。不仅标准一致,而且比规范前待遇提高约10000元。二是实施城镇教师支教制度。制定《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暂行办法》,全市调整100个编制,每年有100名以上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并给予每月300-500元的生活、交通补助。三是实行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政策导向,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服务期满6年,由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定期在本区域范围内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交流,打破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历史。
第三、完善中考中招政策,促进生源质量均衡
在办学条件基本均衡的情况下,生源的均衡是学校均衡发展的关键。小学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和学区公示制度,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保证小学生源均衡。初中招生严格实行免试入学,公、民办学校招生一律通过微机派位进行,着力解决“择校”带来的生源不均问题。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中考中招制度,高中招生全部实行等级制录取;每年以5%的比例增加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计划;实行对口直升生政策,受援学校10%的毕业生对口直升省级示范性高中就读等。
第四、建立“三种模式”,不断扩充优质资源
一是对口支援模式。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口支援公办初级中学,建立“统一管理、相对独立、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的办学机制,通过干部调配、教师交流,打破学校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校之间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200万专项经费,解决支援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二是委托管理模式。为避免新建配套学校成为薄弱学校,缩短成长周期,我们将所有新建学校委托省示范性中学进行管理。近三年,高标准新建了长郡双语、北雅中学、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明德麓谷、雅礼雨花、长郡芙蓉等10所初中学校,分别接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师大附中、明德中学的托管,新增优质学位14000个。三是捆绑发展模式。将农村学校变成城区学校的“二校”“三校”,实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将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在一起,加快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的接轨。近三年,全市捆绑发展的学校有32所。
第五、注重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均衡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回归教育本源,从体制、机制建设着手,健全和完善专家引领机制、校本教研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建设机制、评价机制等,开展课改样板校建设、高效课堂建设、常规管理检查评比等工作,整体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构建学校一区县(市)—市级三位一体的共建共享“资源超市”,初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运用远教工程、教育城域网,将城区优质课在农村以及区域内所有学校同步播放;以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的创建为载体,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三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体系。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从生源入口、过程管理和终端出口三点监测学校教学质量,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定期向社会公示评估认定结果,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校长调配的依据。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长沙初中优质学位大大增加。一是新建的长郡双语、开福区新世纪学校、岳麓区博才实验中学、芙蓉区芙蓉中学、雅礼雨花中学、明德天心中学、明德麓谷等学校,每届可容纳初中学生6000人;二是除已实施初高中剥离的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长郡中学和雅礼中学等四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再招收初中学生外,其余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均仍然招收电脑派位的公办初中学生,这些学校分别是六中、十一中、十五中、二十一中、铁路第一中学、雷锋中学等,每届可容纳3000学生。明德中学、周南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老校区分别更名为明德华兴中学、周南实验中学和长沙市实验中学,腾出优质学位,招收初中学生。这几所学校每届共增优质学位3000个。三是精心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特色学校,他们分别是长沙市外国语学校、雨花区外国语学校、岳麓区外国语学校等。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好,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均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深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这些学校每届共有学位1300个。四是省级示范性中学对口支援的马王堆中学、12中、32中、建业、稻田、洞井、沅丰坝、植基等,他们可容纳1500人。此外,还有湘一青竹湖、湖南广益实验学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南雅中学、地质中学、金海中学等民办学校(这些学校是高收费学校),他们大约可招收5000学生。以上学校都是长沙的优质学位,每届可招收学生18800人。2011年,长沙城区有小学毕业生25000人,城区优质学位占75.2%。人民群众普遍能享受到优质的初中教育资源。
二、关于招生政策
第一、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小学按照“公示学区、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进行招生。初中招生实行微机派位政策,升入公办初中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指标到校、微机派位”的方式进行;升入民办学校、子弟学校的初中按照“自愿报名、免试入学、限报一校、微机派位”的方式进行。麓山国际、南雅、广益、湘一青竹湖原属于民办学校,按照《关于规范招生秩序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湘教发[2005]20号)文件,民办中小学可以跨区域招生,实际上我们每年对这四所民办学校在全省范围内招生人数和比例进行了严格控制。今年南雅中学和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均改制为公办学校,两所学校招收学区范围内学生后的富余寄宿制学位,面向全市进行微机派位。
第二、组织好省理科实验班招生。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11】145号文件《关于批准长沙市一中等4所学校举办2011届理科实验班的通知》要求,我市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可以在长沙市外各招收10名理科实验班学生。这两年我们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由我市教育局组织这四所学校共同开展省理科实验班招生工作。
第三、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随着城市扩容和经济快速发展,近年长沙市农民工子女人数迅猛增长,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达23.2%。据统计,2012年春,我市城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约26.2万人,农民工子女79092人,农民工子女约占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人数的30.12%。这几年我市根据国家、省里政策要求,通过制定配套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和切实扩容提质等措施,真正让农民工子女在长有学上、上好学。
第四、加大招生监督力度。我市坚持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向社会公开学校性质、办学规模、经费来源、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范围、招生时间、录取办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今年还特别成立规范办学行为管理办公室,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投诉,与纪委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招生纪律,维护招生秩序。
此外,我们也要正确认识社会大变革,古人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人口迁移越来越大。作为省会城市,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到长沙来买房和工作,也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到长沙就读。这种变化应该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怀欢迎这些“新长沙人”,真正把长沙建设成幸福宜居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然欢迎您对我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我们一定虚心接受,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共同打造教育强市,真正让我们的孩子入好学、上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