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市领导:
您好!
我有几个问题想得到您们的答复。
今年凡是进小学的学生都要凭社保证才能报名,这是为什么呢?买社保和上小学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虽然,买社保是对自己好,是为了自己以后生活得有保障,但我强烈不支持把社保和入学联系起来,这感觉像变相收费。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又是在我们这种急需大力加强教育力度的国家,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克服,优先保障此项权利,所以,即使,我市想通过小孩上学凭社保证让更多的人办好社保,也是不妥当的,只能说目的好但是方法值得商榷。
没买社保的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让他们慢慢补,但小孩上学能托吗?错过了就是一年的耽搁。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本来我们的家长就是最辛苦的家长,好不容易出台了一项上学不收学费的政策,又把进学校的门槛提得这么高。
近几年,报名的日子不再是正常的开学的日子,而是在上一年的课程还未结束或是刚结束的时候,家长们也不再如以前 那样轻松,而是五点多就起来站到学校门口排长队,说是号码发完了就报不进了。这究竟是方便了我们还是又一个负担?
应该知道,家长报名报不进是不会罢休的,要么是联合起来去闹事,影响治安影响社会稳定;要么是花钱找关系,走后门,这难道不是大大的增长了官员的腐败现象?!看近几年官员靠学生“吃饭”的有好多咯!即便是家长罢休了,小孩没有受害吗?错过了最佳的上学年龄,这是其一;其二,等到毕业后,在这种年轻就是资本的竞争社会中不是就比别人少了一项优势吗?
面对这种现象,应该改革,减轻家长的负担,降低孩子上学的难度,加大投资,把投资落到实处,有能力吸收更多的学生,不要让这种本是义务与权力变得是一种特权。而不是让这种现象变本加厉,更加不稳定。
我们举着城乡一体化的旗帜,就不应该排斥农民工;我们一共同富裕为目标,就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利益。
所以,恳请领导三思,制定出一项两全其美的方案。期待你们的回应。
辛苦了!
家长:
您好!现将“为什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报名需要社保证明”的问题回复如下:
第一、根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意见》长政发〔2005〕1号文件“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相关内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求在就业当地入学,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必须是农业人口,在就业当地要有稳定的就业单位和稳定的住所。在就业当地持续合法居住一年以上,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监护人持户籍所在地户口簿、身份证、从业证明、本市暂住证、房产证或租房备案登记资料,已就读的学生提供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及相关资料,向就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也就是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长沙市城区中小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必须持六证(即户口簿、身份证、从业证明、本市暂住证、房产证或租房证和社会保险证)才能申请就读。其实这几年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即便农民工人员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各区教育局尽量想方设法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
第二、2010年5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轮首批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市区视导及县级政府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通知》,同时根据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修订了县级教育工作第二轮“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市区视导及县级政府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关实施细则。其中一项考核指标都要求“中小学、幼儿园班额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评分细则规定学校和幼儿园的班平均数不得超过标准(班额标准:幼儿园小班28人、中班33人、大班38人以内,小学45人以内,中学55人以内),如果中小学、幼儿园班额超过标准就不能评优。因此从今年起各区为了控制班额,根据《关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只有持“六证”才能到学校接受报名。
第三、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市外来务工子女从当年的13000多人增长到2009年60210人。外来务工子女增幅过大,已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27.4%,尤其是雨花区,农民工子女多达2.2万多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3.7%。因此尽管我们采用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扩建改建学校,不断新增学位,但城区中小学校接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压力依然很大。
第四、今年为了更加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各区教育局出台了《2010年小学招生公告》,明确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原则、招生年龄与对象、报名的条件及时间,并于5月1日前在醒目公共场所和学校门口、教育局办公室门前张贴公告。各区设立咨询日,各个学校统一安排人员接待进城务工人员了解就读政策和程序。同时今年我们安排二个报名时段,在7月10日前,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报名手续; 8月19日-25日,由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有学位的学校就读。
谢谢您对长沙教育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