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新升新苑幼儿园的园长说:需要我们12家小班的孩子中午回去午休,是在我们不自愿的情况下,签的同意书,不签的话,小孩没有地方读书,因为报名时间已经过了!街道让我们去跟学校商量,去了2次学校,不见我们,这让我们去哪里说理去!请问:孩子如果在接回去午觉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算我们家长的还是算学校的?为什么接收我们的孩子,却又不一样的待遇?如果我们真的不签学校的统同意书,那么我们的孩子应该在哪里读书?
高新区便民服务员
网友,您好!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幼儿园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园方正在依据家长的诉求积极想办法。希望双方在相互理解,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协同解决幼儿的入园问题!期待您能与园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如有疑义,请拨打电话68254980进行联系。【狮山横塘街道】
入园条件都是由规定的,不管老苏州,新苏州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你这帖子为什么不说明你孩子具体因为什么原因不能顺利入园?如果不同意,当时为什么要签字,园方当时跟你说的很清楚了;既然签字了,现在又来这里投诉,你这几十年的老苏州,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图片不会看吗?原因前因后果都说了,看看清楚再回复,还有如果您的家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在这里说风凉话吧,除非您就是园方,对吧!
我们家宝宝也是今年报名的幼儿园,在入园之前作为家长我们是做了一些功课。1)公立幼儿园是地段入园,地段生政策就是:产证和户籍一致的排在第一顺位;只有产证的户籍不在这里的排在第二顺位;没有产证但是户籍在这里的是第三位;再有多余学额留个第四顺位的积分入园(积分入园政府会统筹兼顾)。这里的产证是指孩子监护人名下的房产,如果是离异家庭,离婚协议书上孩子要跟有房产的一方监护人。只有能证明父母名下在市区范围内无住房,产权人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而且三代人户口在一起,才可以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房产作为上学的依据。
这个确实与是不是老苏州新苏州无关。孩子上学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章可循的,没有人敢在这一块抬一些人打击一些人。希望冷静看待这个事情。你们跟学校无仇无怨,学校为什么要特别针对12家的孩子?肯定是生源容纳有困难。
希望这个回复能够帮到你,但也希望校方能够安排出床位,毕竟接送孩子一方面会让孩子显得跟别人不一样,另外一方面也会增加家长的接送成本
这个说法我很赞同,确实是也理解学校的困难,我一直以来困惑的是:园房把我们12家选出来,那么是不是只有我们12家是只有户口没有产证,如果说可以张贴出一份合理的通告,确切的证明了别家都是比我们有资格,我们无话可说,只是口头通知,对谁来说,都没有说服力,您说是嘛?
简单来说,楼主想表达的意思是,既然说空间不足,那么为什么130多个孩子里面只有12个需要中午接回家,难倒就多招了这12个孩子?而且还是还是同一个区域的孩子。要是我没弄成,是距离幼儿园最近的12个孩子吧。
我也是这么觉得,但是如果园方直接这样跟我们说,可能我们会比较体谅理解,可是园方用什么上面的规定来压我们,那么我们就想问问这上面的规定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一个规定?文件又在哪里?如果有,并且出示了,我们这12家接回家,也不会多说什么!互相理解,坚持一年!
按照政策规定招生入园,招进的户籍本地小孩都要一视同仁;12个小班小孩中午午休问题,园方或属地街道应该想办法解决。可以教室内置办塑料床,上课时垒起来;也可以两个小孩一个床(小班小孩人小嘛!)。幼教班额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超人数的话,园长和属地教育管理领导要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有规定!)。一是为了健康与空间舒适(幼儿身上可能有一些尿或其他的味道,空间太小容易传染疾病和造成不适而哭闹);二是为了教育与公共安全,标准绝不是摆设(一些看护点往往按照2倍收进小孩,黑心老板和属地管理纯属违规扯淡!)
您好,实际上我发这个帖子是希望能好好解决问题,不想因为我们几家孩子的问题,弄得大家不愉快,谢谢大家!真心感谢!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恶语相向,心平气和!再次感谢
人多资源不够,相信你进去看过了,幼儿园地方就那么点,要不然只能接受调剂,指不定把你调哪去呢,有条件的中午接回去也没什么的,你这个中午接回去出意外就有点过了,下午接回去就不会有意外了吗?我们家当初小班就是这样的,我也是30来年的老苏州,但是房子不在我名下,登记的时候,我们家的就是流动人口,哈哈哈,没事的,到中班就不用了,不过你们家如果也是这种情况,最好尽快搞定,要不然听说读小学很麻烦
网友,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幼儿园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园方正在依据家长的诉求积极想办法。希望双方在相互理解,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协同解决幼儿的入园问题!期待您能与园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如有疑义,请拨打电话68254980进行联系。
【狮山横塘街道】
买房子,迁户口,有房有证,最硬气,不然小学报名也是个麻烦事,不然外地人为什么削尖了脑袋买房子
回复的很中肯.
按照楼主的说法,园方本来想办个好事,现在办错了,应该纠正,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2018-6-21 1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