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这样一个得罪人的话题。
在中国象棋各个级别的赛场上,有一股强大的、严重违背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却已经被视作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一种“默契”。
这股“神秘力量”的持有者们,通常是这样对话的:
“咱们这么熟,这盘你就放我过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谢!”
“这盘棋要是我赢了,我得第三,奖金6000块钱,你第十三,奖金300块,加起来我们可以分掉6000多块奖金;如果我们两个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块,你800块,这样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这盘让给我赢。”
“最后一轮了,咱们就别浪费脑力了吧,和棋了我们两个都能进名次,皆大欢喜、双赢选择,何必冒险非分出胜负不可?”
“我这次对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个好名次,你这人情我记着,下次我再送你一盘。”
这种明目张胆、明码实价的交易,广泛存在于各大象棋赛场上,成为了象棋赛事的一道奇葩景观。
01
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为什么一直以“求道”、“弘扬国粹”、“艺术修为”等光辉形象示众的棋人,竟会如此轻车熟路地操纵“买棋”事宜,甚至在公众场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
也许,第一个“吃螃蟹”,进行比赛买卖交易的棋手,还可能背负了某种道德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但他不经意捅破的这层窗户纸,却使得后来者前仆后继,纷纷学会了这种“交易智慧”的棋手们,竟从此把“象棋买卖”市场推向了繁荣与蓬勃。
毕竟,用金钱来左右赛果,总是比用实力来左右赛果轻松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聪慧而著称的棋手们,他们高速运转的大脑,断然不会算不清这笔账。
当然,率先为“买卖棋”做出示范的,还是我们敬爱的大师、特级大师们。正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亲身演示了棋赛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让广大普通棋迷大开眼界,学会其中窍门——从此,这套“买卖棋秘籍”,不再由大师、特级大师们垄断,而是成了家喻户晓,连业余棋手也广泛效仿的操作手则。
说到买棋事业的广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轰动一时的“买棋事件”。
2005年5月,彼时年仅17岁的浙江棋手赵鑫鑫,获得全国象棋大师冠军赛冠军,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象棋特级大师。
但随后不久,某专业体育媒体披露,根据河北棋手阎文清举报,赵鑫鑫是其父亲出资4万元,在关键的最后一轮比赛前,通过中间人买通几乎全部相关棋手,“买来了”特大的称号。
后来,中国棋院负责人证实,赵鑫鑫和蒋川都已向棋院做了书面认错,承认确有其事。
8月,中国棋院做出处罚决定:当事人赵鑫鑫被停赛一年,取消申报“特大”的资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此事引发了轩然大波。
尽管,后来赵鑫鑫和蒋川,都通过全国个人赛夺冠的方式,获得了实至名归的“特大”称号,他们后来也都成为了中国象棋界名副其实的顶尖人物——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当年的“买棋”污点也伴随着他们日后的名声渐长而水涨船高。人们在敬佩着他们出类拔萃的棋艺时,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也总是会连同他们的荣誉和赞美一起被重新翻出。
02
“连特级大师的称号,都是通过‘买卖’、‘交易’得来的。”——这对广大业余棋手而言,简直是一个极其恶劣的信号。如果连职业棋手都带头违反体育道德和操守,那么业余棋手还有什么必要固守“规则”和“诚信”呢?
于是乎,从此以后,在地方赛事、省市级赛事上,“买卖棋”几乎成为了一条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过去棋手们试图完成这种灰色交易,也得小心翼翼、遮遮掩掩,生怕东窗事发,名声不保;这一点点的羞耻感让当时象棋赛事的纯洁度不至于太过难看。
可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买卖棋”简直成了风靡神州棋坛的一股潮流,各大地方象棋赛事进行到最后一轮,那简直就成了一个大型拍卖交易现场——前面几台的选手,有时你会见不到他们正襟危坐、冥思苦想的专注劲儿,而是发现他们纷纷起身,交头接耳,计算着自己和他人的对手分、大分以及可能的名次,再比对、盘算清楚什么样的名次组合,可以瓜分到最多的奖金——经过这样一番精打细算,就确定了每盘棋的大致“价格”,心领神会的双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成他们想要的结果,等到领取奖金的时候再来“结账”。
还有一些棋手,出来比赛,只图“名”,不为“利”——这种需求往往与大多数冲着奖金而来的选手们大相径庭,但也正是因为需求的错位,从而为买卖棋市场提供了有利的运作空间。
一些经济上小有富余的老板、高管、金领等等,对象棋也有些兴趣,棋艺放到普通群众当中也不低,他们也特别喜欢来到地方赛事中凑热闹,总想拿一些奖状、荣誉回去作为提升个人颜面的资本。但以他们的真实棋力,往往却又难以企及像样的名次——所以他们宁可使用“财力”去从名手手里“购买”胜绩,金钱开路是他们通往领奖台的捷径。
这种“棋力”和“财力”的“水位差”,才有利于“各取所需”,构成了象棋市场的交易空间——这也是一个讽刺:这种“买卖”,竟然成为了一部分棋手热衷于参赛的动机所在:对于一些人而言,它是经济来源;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它是名望和颜面的来源。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03
为了避免买棋事件,各大象棋赛事进行了多种赛制改革,以全国个人赛为例,先是从13轮积分制改为了双败淘汰制,后又重新开设甲乙组分组,淘汰赛阶段采取蛇形编排等等——只可惜,这些改革,都不能把买卖棋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甚至还加剧了个别棋手“重金买棋”的嫌疑。
也有人认为,“买卖棋”之所以泛滥到今天这个地步,也和目前棋手们的生存环境、经济环境不无关系。“要知道,中国象棋这个行当真的是僧多粥少啊——比赛奖金就那么点,象棋事业的产业链也非常窄小,通过‘正常途径’所能取得的收入实在太少了,这也迫使很多棋手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职业道德,游走于比赛规则边缘的事情。”
还有“砖家”说,“买卖棋”的本质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买卖棋本身非常符合经济学定律,那就是资源流向稀缺的地方——对于高手而言,奖项、名次都不是稀缺物质,这些‘名望’对他们来说,边际效益已经很低,而这些象棋高手通常都比较‘缺钱’,钱对于他们来说,边际价值比名次更大;而对于有钱的老板而言,他们比较不缺钱,但他们缺名,缺一些能够增添他们虚荣感的东西,他们宁可用多余的钱来交换稀缺的‘名’。这么看来,它是不是很符合‘市场规律’呢?”
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些“交易”对涉事双方是“双赢”的,但长远来看,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象棋赛事的竞技公平性,是对那些公平竞赛的棋手们竞奖权利的无情践踏。可惜,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效机制,去制约这种愈演愈烈的违规行为。对“买棋”嫌疑的人为监督,又可能导致扩大打击面、“疑罪从有”等问题。
难道,如何遏制“象棋买卖”,真的是个无解难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