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对高考骗局,应以不变应万“骗”

2024-1-9 13:27:35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伴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开始,各类针对高考生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也进入了多发期。日前,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联合发布《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录取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能信“意外之喜”,不能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不能信“钱学交易”和“特殊渠道”,不能信“野鸡大学”。
虽然,媒体大力宣传提醒,警方严厉打击,但是,每年这个时候,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轻则骗钱,重则耽误了上学,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年前的徐玉玉案,相信人们还记忆犹新,她还未来得及踏入大学校门,就因为电信诈骗猝然离世,这样的悲剧令人痛心,更应让我们引以为戒。对高考骗局,必须严阵以待,严厉打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高考诈骗较之以前的确更复杂了。各种教育app遍地开花,大量招生信息在微信群、qq群里满天飞,各种机构和学校的电话也接踵而来,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从历年的骗局来看,骗子之所以有机可乘,无非是抓住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要么是因为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有捷径,可以抄近道。所以,才会相信那些所谓的“钱学交易”“特殊渠道”;要么是面对奖学金、补助金等“意外之喜”,一些考生和家长没能保持冷静,不知不觉跌入不法分子早已布下的陷阱之中;还有的是学生和家长不够谨慎小心,误入了不法分子搭建的近似正规高校名称或仿冒正规高校网站,将“李鬼”当成了“李逵”。
高考骗局虽然千变万化,但并非无法防范。只要考生和家长以不变应万“骗”,就可以规避风险。所谓的不变,就是只通过省级招办和招生高校指定渠道来获取信息,绝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遇到任何消息都要去官方正规渠道核实。此次三部门在联合发布的防范提醒中也强调,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经多年,招生政策、录取结果都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监督,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信谣传谣,只要通过省级招办和招生高校指定渠道查询核验,“李鬼”必会露出马脚。
当然,除了对考生和家长进行提醒,让他们不要误入“歧途”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加大宣传力度之外,在高考招生、录取的各个环节及时公开各种信息,加大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谣言止于公开。此外,加强对考生个人信息的管理,堵住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的源头。一旦出现信息泄露问题,要严厉追责,绝不手软,坚决斩断非法交易考生个人信息的“黑手”。
(谭敏)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