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探访鎏金铜蚕发现地:“金蚕”是历史见证者 也是石泉发展推动者

2019-8-20 0:13:28发布12次查看
从安康市石泉县城往东12公里,有一个名叫池河的普通小镇。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池河镇的人祖祖辈辈以种桑养蚕为生,默默无闻。直到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这让鎏金铜蚕的发现地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声名鹊起。
8月9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来到鎏金铜蚕发祥地池河镇,追寻历史,寻找丝路文化。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总编辑史佳(左)采访鎏金铜蚕的发现者谭福全家人 摄影 阮班慧
谭家人:鎏金铜蚕的发现者
住在池河镇谭家湾村的谭福全一家是地道的农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谭家以养蚕为生,冬季无法养蚕时,便通过淘金贴补家用。1985年1月9日(1984年冬月十九),也是谭家人淘金的一天,但并未有太多收获,下午准备收工回家前,谭福全的二女儿谭可春在淘最后的沙子时,发现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
“当时淘金就是为了卖钱贴补家用,当发现鎏金铜蚕时并没有觉得它会有多值钱,更没有想到它会是这么重要的国宝级文物。”谭可春对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说。谭可春的母亲补充道:“1984年那会儿,一年有4个月在淘金,一年淘金能有3000元到4000元的收入。”
谭福全的妻子付远香拿着曾经装鎏金铜蚕的红木盒 摄影 阮班慧
鎏金铜蚕被发现后,附近的村民也都过来围观询问。其中有一位乡村教师谭国俭写了一篇关于鎏金铜蚕的新闻稿,投到了石泉县广播电台,消息一经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的人想要购买,有的人说是文物。谭福全一时间也没了主意,当年(1985年)他便将鎏金铜蚕带到了碑林博物馆(现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才有了后续的历史佳话。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我们才了解到鎏金铜蚕对于国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我们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谭福全的四女儿谭可菊说道。
当年谭家人用来淘金的工具 摄影 阮班慧
小金蚕:古丝路历史的见证者
2000多年前的汉代,张骞开辟了古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历史之门。这条东西方文明和文化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这也说明在长安及周围有种桑养蚕缫丝之地。
而在石泉县池河镇发现汉代的鎏金铜蚕,恰恰是古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金蚕虽小,却是丝路历史、丝路文化的见证者。而加强对鎏金铜蚕的研究,通过鎏金铜蚕,让丝路文化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交流合作的情感纽带,意义重大。
参观池河镇金蚕博物馆 摄影 阮班慧
4月28日,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7月13日,首届中国·石泉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在石泉县池河镇举行……围绕鎏金铜蚕的一系列工作陆续展开。
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宇星在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时表示:“鎏金铜蚕文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需要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不断挖掘、阐释和推进,从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在刘宇星看来,鎏金铜蚕还是农耕文化、蚕桑文化、丝路文化的集合,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超越精神、传承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宇星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阮班慧
目前,池河镇围绕鎏金铜蚕正在打造金蚕小镇,以“丝绸之路原点的国际名片、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地标、陕西产镇融合的发展典范、陕南三生一体的创新模板、石泉县县域经济的副中心”为目标,以农扶农、以产支农,推动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城旅融合的产镇融合进程,让金蚕小镇成为生态宜居地、度假宜游地、绿色宜业地。
从当前回望历史,从历史憧憬未来,鎏金铜蚕是丝路文化的见证者,也在成为当地发展的推动者。
(记者 柳洪华)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