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里看到,县里准备向北延伸民族路,拟采用隧道方式穿越茶亭寺山体。我认为打洞的方式不妥,应开挖明槽。城市隧道是城建中的下选,非万不得己才采用。这里且不说打洞和开挖明槽的成本熟高熟低,穿洞而过只能增加一条新老城的通道而已,不能带动两旁的土地升值,起不到加强新老城深度融合无缝对接的作用。周边恩施的民院隧道及黔江的正阳隧道,都是因为山体过于庞大的下选。茶亭寺山体体量小,地质构造为黄土和紫砂陶土,便于开挖,县里面应该利用边区医院和民族北延两项目,整体挖掉这座小山,使新老城真正连成一体,促进新城区早日繁荣。
不知道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什么年代,开挖隧道,既实现了交通的拓展对接,又最大的保全了城市的原有风貌、最大程度的保护了生态环境。依你的思维,全城开挖,千疮百孔,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对人民不负责,岳麓大道的开挖就是最大自然景观破坏。我们因为落后就要以开挖山头为代价?是不是长沙要把岳麓山推平,恩施应该把凤凰山推平?要知道大城市发展起来了到处都在造人造山头!!!
“错误的思维”,我觉得你是实至名归。别人的发言,你思考了吗,每一个龙山人都有发言权
照你的观点,当年开挖磨盘寨山体、开挖南台堡山体都是错的?龙山老城太拥挤,地盘太小,挖掉茶亭寺山体能更快地导入老城的人口,繁荣新城,何乐不为?
发展和环保肯定有冲突。从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发展和环保有冲突时,都是环保给发展让路。你说的凤凰山与岳簏山,人家那是风景名胜区,茶亭寺山体乃一片乱坟岗,怎能与之相提并论?至于你说的有城市造假山,那是平原城市,因为没有山,不信你到重庆去找找,看有没有假山。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必须尊重自然原始风貌,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不是简单粗暴的追求千城一面、千城一貌,满城开挖的错误发展思路已经被很多的城市证明了其失败性,当年北京城拆城墙时,梁思成去反对,有几个人会支持他?上海新天地的开发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是在追求传统与现代性的思路上下功夫。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无论是传统的风水环境学,还是现代的城市发展理论,再也找不到随随便便就开挖山头的合理理论。
一座城市得有一座城市的特色,到处都是千篇一律,这样的城市有多大的价值?打隧道不仅能保持现有的生态,还能让一座城市具有自己的特色,重庆是因为它的山城而让人有想去的冲动,拉萨是因为有一座建在山顶的布达拉宫而让人迷恋,苏州是因为它的园林而令人向往,杭州是因为西湖而闻名于世,哪座城市是因为它的现代建筑而让人迷恋的?一座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没有自己的灵魂!将山都挖了,这破坏了生态不算,挖掉一座山而仅仅是为了让土地增值,到时候拆迁费你来出?各样的矛盾你来解决?长个脑壳不权衡量利弊,不考虑生态,难道你还没有吃饱挖掘一座山所产生的无数的灰尘?按你的说法,来凤也别搞喳西泰水城了,那是劳民伤财了,楼主没有一点眼光!难怪会遭到别人的反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源自庄子,但从中国城市的演变来看,早起中国城市的确做到了真正意义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国的城市,大规模干预自然,仅仅始自战国时代,这是由于战争和人口膨胀的关系,不得不如此了,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人并不提倡干预自然,是所谓陵阪文化的代表。
更有趣的是古时的土地制度,“名山大泽不以封”,这句话讲的是,中国古时的分封,只封耕地,不封山林,名山大川得以保持完好,但此后随着产业尤其是人口膨胀,这样的土地制度还是被冲破了。
我也时时关注着龙山的发展,纯属观点之争,很乐意与你探讨龙山的发展思路问题,回龙山了希望能够和你当面切磋!
楼上这位仁兄,从人文环境到自然生态,从学术研究到举例说明,论据铿锵有力。佩服,把楼主想从开发中捞一笔的野心驳击得体无完肤。
龙山城市面貌就是在开挖中形成的。不要改变这种模式,坚持下去,保持龙山风格。
认真拜读了楼上各位的高见,深受启发但不敢认同。城市建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龙山老城地域峡窄、空间逼仄、人口拥挤,当务之急是将老城区的人流物流导入新城。茶亭寺山体已因为边区医院项目挖掉一半,剩下的山体何不借民族路北延一并挖掉?挖掉的好处我在帖子里己讲得很祥尽,这里就不重复了。不知大家有无同感,站在阳光丽景小区北望,不到两公里就是茶亭寺山体;站在长沙路中段往东西两头看,也是不到两公里就是小山。整个城市格局显得逼仄、峡小,不通透大气,十足的小县城味道。县里提出三年小变五年大变的城建目标,要实现目标就必须挖掉茶亭寺的山体和长沙路两头的山坡。我们不妨在这里设想一下,长沙路东端直达鸡公寨,西端直达酉水河岸,中间平直无山体隔断;民族路一直延申到龙颈坳,中间平直无山体阻断。两条大道都长达十里以上,这是一幅多么恢宏的城市景观啊!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竞有人反对对这么做!
楼上几位用了好多华丽的理由反对挖山,我在这里给你再举几个例子,供你们参考参考。当年深圳和珠海是同时设立为特区的城市,当年主政深圳珠海的洽巧同是两个姓梁的人,就是这两个城建理念炯异的人造就了两座城市不同的命运一一一个发展成为了国际知名大都市,一个成为南海边抿然众人的小城市。当年深圳罗湖至宝安南头关,是连绵十六公里的小山,修建深南大道时,是挖山还是打洞、道路到底修多宽,引起了激烈争论:梁滨市长主张挖山、主张修十车道大道,反对方广东省计委主张打洞,也不认同深南大道宽过长安街的设计,理由嘛跟楼上各位反对挖茶亭寺山体的理由基本一样。此事最后闹到北京,邓公替梁滨站台才拍板定案。可以这么讲,没有梁滨,就没有十车道平直通透宽敞大气长达十六公里的中华您举出了深圳和珠海的例子,貌似很有道理。但是我可以很果断的告诉你,如果在深圳和珠海那样的区位优势下,开挖山体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但是在家乡龙山这样区位条件下,随随便便开挖山体,十分的不合适。近两年,龙山确实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种经济的强刺激下,很可能让人片面追求城市扩张速度,但是留下的经济衰退的隐患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座城市的规模,必须与人口数量相匹配。而人口的集聚效应,与经济繁荣程度息息相关。近两年,龙山呈现出的繁荣景象,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之上的,是过剩产能向在大中型城市饱和之后,向小型城市输出的合理现象。一旦投资热过后,难免引起衰落。你也可能说,基础设施建好后,经济自然发展起来了,这样的假设是在理想状态下的。龙山要持续发展关键搞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重本上得再多,龙山没有留得住企业,始终呈人才输出态势,发挥不了人才优势。一座城市连最终一点念想都不剩的时候,就彻底失去了与人才的文化之根。龙山的发展,一定要走得稳一点,走得实一点,城市的规模不是衡量一座城市好坏的最好标准,关键是没来的人想来,来了的人想留下来,这才是城市建设的思路,要实现这个思路绝对不是在龙山推平山头。
这个帖子,还小热闹,从城建扯到环保、扯到城市特色、扯到拆迁、扯到能否留住人。其实,城市发展和环保,不是死对头,敢破敢立,科学发展,就是最大的环保。至于城市特色和个姓,也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象上海浦东的城市景观,谁敢否认它没特色和个性?至于拆迁,我向来不同情钉子户。因拆迁至富的我见过很多,从来没遇到过因拆迁返贫的。钉子户们狮子大开口,你捉他一只鸡,还他一头牛都不行,得还三头牛,还得是三头金牛!你说这样的人值得同情吗?最后谈谈一个城市怎样才能留住人。四个字:筑巢引凤。你把城市建设搞好了,就不愁没人来。
今天有空浏览下久违的红网百姓呼声,发现这篇帖子和回帖都很好,所持两种不同观点的楼主和回帖者均为非同寻常之人,发言非常专业且文字功底深厚,所谓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着实令人佩服。作为一个龙山人,也一直非常关注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而我们县规划部门真正学规划懂规划的专业人才太少了。边区医院的选址已经挖掉了部分茶亭寺山体,我也曾想过整体开挖,站在岳麓大道“情人桥”上鸟瞰县城和环视周边,的确有楼主所言“整个城市格局显得逼仄、狭小,不通透大气”之嫌,但整体开挖确实会带来拆迁等诸多问题,也有可能不稳定因素,的确难以抉择。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作结论,建议两位专家会晤面谈,呵呵,最好是引起规划部门和决策者的重视。
十四楼的先生称楼主为专家,真的不敢担。我乃一介草民,出于关心家乡建设的心态,才发出以上的不成熟见解。本人在外漂泊多年,大城小市,去过很多,所以对城市建设,颇有感触。龙山近五到十年,是大发展的机遇期,我真担心,龙山的一把好牌,会不会被人玩成诈福。龙山的城市建设,遗憾太多,当然原因很多是囿于财力不逮,但人为的因素也到处可见。龙山扩城,其实最早是肇始于甲哥时期。那一届县委的意思,是从现在的汽车总站经南门二桥一直到茶亭寺渡漕下,建一条六车道大道,改变龙山县城一条主街的面貌,甲哥是最坚定的推动者。可惜天不假年,甲哥因一场车祸登天成仙,导至团结路最终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一一六车道缩成双车道,二桥也由2l米宽改成了8米。不信大家去现场走走,如今的团结路汽车站至城中加油站段,六车道的底子仍在,奇观是两旁的人行道大大宽过路中间的主行车道!这个是从前的例子,再讲个眼下的。新城大道开建之前,我曾在百姓呼声发帖呼吁,县里应延伸长沙路至鸡公寨,中端的石家堡山体开挖明槽,终端鸡公寨以立交方式联接新城大道直达高速收费站。但人微言轻,我的呼吁恐怕人家看都懒得看一眼。一年半后的今天,新城大道己现刍形:从长沙路看过去,新城大道从果利河大桥东头9o大弯折向刘家坝,再一道长坡加两个大湾才到高速收费站。此道路走向好坏本人不敢妄自评说,但作为城市道路,上坡下坎,七湾八拐,能称得上合理选线科学决策吗?本人在此存疑,留待后人评说。
挖或者不挖引发的讨论实际上是两种城市发展思路的争论,只要是站在为了城市永续发展的立场上,这种讨论总归是有益的。这两种发展思路孰对孰错,我认为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一直抱着友好的态度来参与此次讨论。最让我关心的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者能够去切实的倾听民意,避免拍脑袋决策。当然也特别希望所有的民众都尽量去关心城市的建设,关心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我始终相信有一天民意最终会成为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希望在田野上!
我是14楼,但不是先生。楼主和13楼的观点我基本赞同,遗憾彼此彼此,人微言轻,仅此而已。
2015-09-07 18:2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