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当地管理地质结构的有关部门。常熟昆承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有附近的人说这个湖是常熟最大的,也是苏州地区规模屈指可数的一条湖。这个是真的吗?
但是有关形成的说法现在听到不同的意见。甚至成了常熟地质之谜。
有说是彗星撞击形成的。有说是地震形成的,也有说是虞山位移形成的。
我不认识有关权威人士。还望有关部门专家给一个权威的答复。已正视听。
昆承湖究竟是属于哪个行政管理区的管辖范围?
常熟市便民服务员
“haiyu7891”网友,您好:根据您反映的情况,经市党史办核实,现答复如下:昆承湖位于常熟古城之东南,为境内最大湖泊。汉代,称昆湖,别名隐湖。宋代,南、北半湖分称昆湖、承湖。元代后,始称昆承湖、昆城湖,又称东湖(因以对尚湖之别称西湖)。水療之年,与尚湖弥漫一片,连成八字形,故明代又称“八字湖”。昆承湖体呈梨形,为浅水型湖泊。湖区南北长5.4千米,东西宽1.5千米〜4.2千米,周长21千米。湖面积15.3平方千米。湖底高程大多己达到1米,常水位下蓄水量0.64亿立方米。现状工况下50年一遇洪水位4.41米,相应容积0.82亿立方米。昆承湖在东汉中国最早的方志《越绝书》上称“昆湖”:“昆湖,周七十六顷一亩,去县(指吴县治--笔者)百七十五里,一名隐湖。”因其南端界近昆山,昆山“阳城湖之水,皆赖以泄也”(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因而叫“昆湖”。为什么又名隐湖呢?这恐怕与姜尚(太公)隐居常熟有关。古代常熟城邑东南及西南一带,地处低洼,每遇大水,昆承湖与尚湖弥漫相连,合成一湖。《重修常昭合志•山川志》曰:昆承湖、尚湖“虽有元和塘隔绝其间,一遇水淹,弥漫无际矣”。《明一统志》称两湖合而为一,亦名“八字湖”。《孟子》上说姜尚避纣王暴政,隐居东海之滨,唐宋史家考证东海之滨指常熟。姜尚隐于尚湖,而尚湖与昆承湖在古代常合成一湖,所以昆承湖得“隐湖”之名。1950年代,南北长6千米,东西宽1.8千米〜4.2千米,周长18千米,面积18.4平方千米。湖底由西向东倾斜,在常水位下,西部水深1.8米、东部2.3米,北部最深处超过3.5米,湖底高程1米〜-2米,历史最低水位2.22米(1934年),历史最高水位4.26米(1954年)。沿湖原有进出水道24条,主要为落星港、张家港航道、后港、莫城河、大陈泾、龙泾、陆申径、西塘河(又称济民塘)、大潘、苏家渝等,流向随通江河道引排而异,引则东进西出,排则相反。昆承湖具调蓄、弓丨排、航运、养殖和生态之功能。昆承湖旧时湖水清澈,水草丰茂。水草种类很多,以苦草为主。湖一向为淡水鱼产地,有鲤、鲫、白、鳜、黑、鳗、鲻、鲈、银等鱼类。1956年,建水产养殖场,进行人工放养。其后鱼种逐年减少,鲍、i卢几近绝迹,代之以青、草、鲢、觸等,年捕携量达40余万斤。湖内产蟹,肉嫩味美,远近闻名。1980年之后,随着周边人口增多、工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水质日趋恶化。2006年,市政府编制《常熟市昆承湖景区总体规划》,确立了“一环、一堤、两湖、三岛”的总体结构布局,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发。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随之启动,先后实施了搬迁污染企业、截污治污工程、清除湖区围网养殖、航道隔离、湖底清淤、湿地建设、通湖河道整治及生态景观开发等项目。其进出河道由原来的24条被整合成9条,即隔水坝口、后港、莫城河、大陈泾、龙泾、陆申泾(上述口门均建闸控制)、西塘河、大澹和苏家溻。航道隔离后,昆承湖己不具航运功能。湖区以水置景、以文命题、以人为本已初步建成生态休闲水上景观、生态湿地、市民乐园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昆承公园、海星岛乐园、言子堤景观、桂花园、湖滨沙滩、环湖景观绿化带等。状元堤上有45孔石拱桥,长406米,堪称江南第一石拱桥,石栏杆上雕有48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湖区生态,日臻恢复。湖中水质己达到四类水标准,己重现昔曰的水清地绿景观。有白鹭、野鸭等水鸟在湖上栖息。每逢假日节庆,湖堤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春秋时代,湖之西畔言里村系言偃故居地。言偃,人称南方夫子。其文开吴会,道启东南,把儒家学说传播于江南,使故乡常熟成为闻名遐迩的学道名邦。明末,湖之南畔,居有藏书、出版家毛晋。汲古阁名重海内,“毛版书”为学子争购,昆承湖内,一时船只熙攘,书商不绝。历代诗人对昆承湖也多有歌咏,最著名的当推元末明初诗人郑东所作的歌行体长诗《昆城湖歌》。昆承湖为太湖之阳澄湖湖群中的一个重要湖泊。关于太湖的形成,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1、潟湖说是由于大江淤积而导致了太湖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淡水湖。2、构造说因为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荆溪水系改道东流,由断陷盆地成为汇水盆地,又渐渐成为数个沼泽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3、气象说古代数千年间的持续大暴雨,有些年间的年降水量甚至达到60亿吨,太湖地区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积水,年复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4、风暴流说4000~6000年前的气候异常,不断形成的大风暴流涡动,数千年间的狂风暴雨造成太湖地区的沼泽浅洼地积水不断增加,水域日扩大,形成太湖。5、河流淤塞说在距今2万至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太湖春景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广袤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个小湖泊面积逐渐扩大而汇成大湖。加上后来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湖面面积进一步大,遂成现今的太湖。6、火山喷爆说通过对太湖三山岛数年采样鉴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证火山的存在:在三山岛存在喷爆角砾岩、原生二次喷发的凝灰角砾岩与弱熔结玻屑凝灰岩等。三山岛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砾岩,火山喷爆的火山弹,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玛瑙等在东泊小山发现一条火山喷爆的地质剖面,喷发时代为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火山活动是其深部岩浆活动的结果。岩浆火山活动降低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与容重,产生负压,其结果带来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边大小诸湖都为同源同因的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7、陨击说这一学说又分陨石撞击成因说和彗星爆炸成因说两种。(1)陨石撞击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北东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2)彗星爆炸成因说认为:在4800年前,一颗直径50公里的相当于一个超级大雪球的彗星,从东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区并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许多颗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颗撞击形成太湖,其余则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铁疙瘩一类的陨击物质。由此,昆承湖形成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最多的一种是“地陷说”:陷落了青州城,留下了莫城。感谢您的关注。
兄弟你够无聊的
传说中的昆承湖,有动听的,有科学的,也有鲜为人知的。就像楼主这三个说法一样耐味。
先给楼主上个语文课:一条湖。
把这量词搞清了。再学习深奥的天文地理知识。
论坛中最无聊的一帖{:sweat:}
昆承湖国际花园
我决定以后只会看好帖子,你的帖子让人越看越暖,你的帖子让人忘记烦恼和所有不开心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以后只看楼*的帖子。你是论坛一阵清风,文人骚客。
属于东南街道办事处。
人工挖出来的
无聊帖子,无聊事件,该在这里发吗?故意占据公共资源?建议管理员对其禁言一段时间,,,,不要再发这种无聊帖子了~~~~一天到晚不是这边的路坏了一点点就是那边的牌子歪了一点点,剩下的就全是这种无聊帖子!禁言吧@常熟市便民服务员
“haiyu7891”网友,您好:
根据您反映的情况,经市党史办核实,现答复如下:
昆承湖位于常熟古城之东南,为境内最大湖泊。汉代,称昆湖,别名隐湖。宋代,南、北半湖分称昆湖、承湖。元代后,始称昆承湖、昆城湖,又称东湖(因以对尚湖之别称西湖)。水療之年,与尚湖弥漫一片,连成八字形,故明代又称“八字湖”。昆承湖体呈梨形,为浅水型湖泊。湖区南北长5.4千米,东西宽1.5千米〜4.2千米,周长21千米。湖面积15.3平方千米。湖底高程大多己达到1米,常水位下蓄水量0.64亿立方米。现状工况下50年一遇洪水位4.41米,相应容积0.82亿立方米。
昆承湖在东汉中国最早的方志《越绝书》上称“昆湖”:“昆湖,周七十六顷一亩,去县(指吴县治--笔者)百七十五里,一名隐湖。”因其南端界近昆山,昆山“阳城湖之水,皆赖以泄也”(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因而叫“昆湖”。为什么又名隐湖呢?这恐怕与姜尚(太公)隐居常熟有关。古代常熟城邑东南及西南一带,地处低洼,每遇大水,昆承湖与尚湖弥漫相连,合成一湖。《重修常昭合志•山川志》曰:昆承湖、尚湖“虽有元和塘隔绝其间,一遇水淹,弥漫无际矣”。《明一统志》称两湖合而为一,亦名“八字湖”。《孟子》上说姜尚避纣王暴政,隐居东海之滨,唐宋史家考证东海之滨指常熟。姜尚隐于尚湖,而尚湖与昆承湖在古代常合成一湖,所以昆承湖得“隐湖”之名。
1950年代,南北长6千米,东西宽1.8千米〜4.2千米,周长18千米,面积18.4平方千米。湖底由西向东倾斜,在常水位下,西部水深1.8米、东部2.3米,北部最深处超过3.5米,湖底高程1米〜-2米,历史最低水位2.22米(1934年),历史最高水位4.26米(1954年)。沿湖原有进出水道24条,主要为落星港、张家港航道、后港、莫城河、大陈泾、龙泾、陆申径、西塘河(又称济民塘)、大潘、苏家渝等,流向随通江河道引排而异,引则东进西出,排则相反。昆承湖具调蓄、弓丨排、航运、养殖和生态之功能。
昆承湖旧时湖水清澈,水草丰茂。水草种类很多,以苦草为主。湖一向为淡水鱼产地,有鲤、鲫、白、鳜、黑、鳗、鲻、鲈、银等鱼类。1956年,建水产养殖场,进行人工放养。其后鱼种逐年减少,鲍、i卢几近绝迹,代之以青、草、鲢、觸等,年捕携量达40余万斤。湖内产蟹,肉嫩味美,远近闻名。1980年之后,随着周边人口增多、工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水质日趋恶化。
2006年,市政府编制《常熟市昆承湖景区总体规划》,确立了“一环、一堤、两湖、三岛”的总体结构布局,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发。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随之启动,先后实施了搬迁污染企业、截污治污工程、清除湖区围网养殖、航道隔离、湖底清淤、湿地建设、通湖河道整治及生态景观开发等项目。其进出河道由原来的24条被整合成9条,即隔水坝口、后港、莫城河、大陈泾、龙泾、陆申泾(上述口门均建闸控制)、西塘河、大澹和苏家溻。航道隔离后,昆承湖己不具航运功能。
湖区以水置景、以文命题、以人为本已初步建成生态休闲水上景观、生态湿地、市民乐园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昆承公园、海星岛乐园、言子堤景观、桂花园、湖滨沙滩、环湖景观绿化带等。状元堤上有45孔石拱桥,长406米,堪称江南第一石拱桥,石栏杆上雕有48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湖区生态,日臻恢复。湖中水质己达到四类水标准,己重现昔曰的水清地绿景观。有白鹭、野鸭等水鸟在湖上栖息。每逢假日节庆,湖堤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
春秋时代,湖之西畔言里村系言偃故居地。言偃,人称南方夫子。其文开吴会,道启东南,把儒家学说传播于江南,使故乡常熟成为闻名遐迩的学道名邦。明末,湖之南畔,居有藏书、出版家毛晋。汲古阁名重海内,“毛版书”为学子争购,昆承湖内,一时船只熙攘,书商不绝。历代诗人对昆承湖也多有歌咏,最著名的当推元末明初诗人郑东所作的歌行体长诗《昆城湖歌》。
昆承湖为太湖之阳澄湖湖群中的一个重要湖泊。关于太湖的形成,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1、潟湖说
是由于大江淤积而导致了太湖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淡水湖。
2、构造说
因为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荆溪水系改道东流,由断陷盆地成为汇水盆地,又渐渐成为数个沼泽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
3、气象说
古代数千年间的持续大暴雨,有些年间的年降水量甚至达到60亿吨,太湖地区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积水,年复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
4、风暴流说
4000~6000年前的气候异常,不断形成的大风暴流涡动,数千年间的狂风暴雨造成太湖地区的沼泽浅洼地积水不断增加,水域日扩大,形成太湖。
5、河流淤塞说
在距今2万至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太湖春景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广袤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个小湖泊面积逐渐扩大而汇成大湖。加上后来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湖面面积进一步大,遂成现今的太湖。
6、火山喷爆说
通过对太湖三山岛数年采样鉴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证火山的存在:在三山岛存在喷爆角砾岩、原生二次喷发的凝灰角砾岩与弱熔结玻屑凝灰岩等。三山岛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砾岩,火山喷爆的火山弹,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玛瑙等在东泊小山发现一条火山喷爆的地质剖面,喷发时代为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火山活动是其深部岩浆活动的结果。岩浆火山活动降低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与容重,产生负压,其结果带来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边大小诸湖都为同源同因的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7、陨击说
这一学说又分"陨石撞击成因说"和"彗星爆炸成因说"两种。
(1)陨石撞击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北东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2)彗星爆炸成因说认为:在4800年前,一颗直径50公里的相当于一个超级大雪球的彗星,从东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区并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许多颗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颗撞击形成太湖,其余则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铁疙瘩一类的陨击物质。
由此,昆承湖形成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最多的一种是“地陷说”:陷落了青州城,留下了莫城。
感谢您的关注。
2018-5-20 00: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