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上下班就骑它,而且小区和单位门口都有站点,很方便……”市民周女士一边借车一边笑着说,遇到的几个市民的说法都很一致。方便、轻巧、省钱成为了苏州市街头公共自行车的代名词,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市民变得多起来。 file:///c:\users\zhuan\documents\tencent files\495494317\image\c2c\hk4_upzpzy{ly1c3u5%0ynj.jpg
file:///c:\users\zhuan\documents\tencent files\495494317\image\c2c\hk4_upzpzy{ly1c3u5%0ynj.jpg
“现在公共自行车就是我每天首选的交通工具,除了上下班,有时去附近市场买东西也骑车,只要去的地方有站点就能随时借还车。”李女士由衷地说。 “以前出门坐公交,等车得花掉不少时间。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公共自行车,出门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想什么时候出门都可以。”家住吴中区的孙先生说。 据悉,2010年8月,首批城市公共自行车开始纳入苏州交通体系,为建设生态苏州拉开序幕,并以此为基础逐步覆盖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5区(下文简称“5区”),在苏州全市范围内构成一幅巨大的绿色交通网络。
这样的公共自行车怎能让市民和游客不爱呢?
市市容市政管理局便民服务员
楼主您好!感谢您对公共自行车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会根据市民需求不断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内容,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给我们提供宝贵意见。
本地人没什么人骑,都是外地打工族骑
青年问大师:为什么我每天住着别墅,开着兰博基尼,可是我并不快乐。大师笑而不语拿出火柴点燃青年的衣服,快烧着青年时大师快速把它吹灭。青年:我明白了大师是说钱如同衣服是身外之物要懂得取舍才会快乐?大师:
事情就是这样被“搞砸”的。明明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好事,非得把它扯上地域的色彩。
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不好意思,我不是外地打工族
公共自行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值得大力推广,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民意,让出行更绿色,更方便。
这种黄色车圈的车特别难骑。
就日常生活来说,所谓最后一公里的概念是人造的伪概念,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学者提出并成功设立了这个概念。就算发达国家也不存在从出了家门到目的地必须全程无步行的理念,更不存在什么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这种问题只存在于类似快递,外卖这样的特殊行业里。
同意这个观点,中国人在遣词造句上的聪明才智无人能及。“失业”变“下岗”,“减少”被说成是“负增长”,早让大家习以为常。最可笑的是自己年少时就遇到过这种事情:市场上买不到鸡时就有宣传说吃鸡容易得癌症,后来鸡多得卖不掉了,又说吃鸡肉喝鸡汤大补......现在可好,不要说各种各样的伪专家伪概念层出不穷,微信群里那些伪科学、伪哲学、伪文学的东西还少吗?
我们的交通问题其实很多,也并非就是车多造成的。更不要说在交通行为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谁的占比大,谁不守规矩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自行车绝不是正规交通工具,电瓶车更难看到,路上的行人也没有我们多,满大街跑的是机动车。只有在像观前、石路这样的商业步行街,才会有大量的行人来来往往。在海外,我就没有听到过什么“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说法。国人这么说,不就是想表达希望公共交通很方便,直通家门口的意思吗?说得不好听,这一公里又能算多远,就不能走几步路?我们难道已经到了无论是出门还是归家,就非得要有车,没有四轮的,就一定要有两个轮子的?谁喜欢骑自行车就请自己去买一辆,我可不想看到路上满是自行车,更不愿看见到处都是乱扔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
我无意中发现,,和“机场贴”一样,这“共享单车贴”也成了寒山闻钟论坛上的“月经贴”,且会改头换面。小黄车有何可夸赞的?说着说着还不是又要引出“苏州为何不引进共享单车”的话题?你这里在“表扬”,那边马上会有人说小黄车的不是,或者不足之处,大喊“还是共享单车好啊”......但愿这是自己的过于敏感或胡思乱想。“又老又糊涂”的人总会说糊涂话,还请楼主不要见怪。
便宜、方便,大家都爱。
强烈要求开放共享单车!
2018-5-14 08: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