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农民衣食住行有哪些巨大变化?一位农村大爷说得很到位

2024-7-15 6:19:50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温馨提示:请您在阅读本文之前,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三农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改革开放四十年余年来,农村的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农民从过去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衣食无忧,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现在仍有不少农民感觉生活压力沉重,对许多地方还感到不满意,但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差距,更要看到来之不易的成绩。
那么,农民的生活有哪些巨大变化呢?我们不妨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首先是衣。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那时的农村,农民穿衣打补丁非常普遍,甚至一件衣裳穿两代人也不稀罕。那时候,小孩子过年最盼望的就是“穿新衣,戴新帽。”添一件新衣服、新帽子高兴得欢天喜地。那时候的衣服,蓝绿是主色调,棉布是主材料,衣服式样单一,也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谁的衣服穿出门去光鲜而不打补丁,那会招来全村的羡慕的目光。当时的时尚男青年,找对象见女方的面时如果穿一件中山装,绝对比今天穿一件西装更有风度,而在村里谁家有这样一件服装,可能要被很多男青年借来穿着装点“门面”,那时候的有范儿、有面儿,可能就是一件带有四个口袋的中山装。而今,还有谁穿打补丁的衣服吗?即使经济条件再不好的农民,出门也不会再借人衣服穿了吧,一年四季有不重样的衣服可穿,花色、款式、质地等应有尽有,是不是变化巨大?
再来看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时,在农村吃不饱的人大有人在,更别说吃好了,能有食物填饱肚子那就非常不错了。那个年代,经常吃的是红薯、高粱面,一年四季能吃上全麦面粉的一个村也几乎找不到一家。玉米、红薯、窝头、咸菜是一日三餐的标配,只有在过年或生病时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干劲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终于不再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吃白面馒头不就菜,那个香甜劲就甭提了。到现在,很多人吃馒头没有菜恐怕就吃不下饭了吧。天天白面馒头、白米饭,顿顿还要炒个菜,过去是有啥吃啥,如今是吃啥有啥,食的变化有多大?就不用多说了吧!
接着说住。住房的变化更明显,改革开放之初,每个村里草房绝对是主流,有人说草房是冬暖夏凉,那是没有吃过苦头的人才这样说。三九严寒,草房子里那叫屋里屋外一个样,能把人冻得半死,要多凄凉有多凄凉。后来日子好了,农民第一个愿望就是改善住房,于是村里就有了半土半瓦房、浑砖全瓦房,直到近年来的平房和楼房。过去的农村,哪有什么深宅大院?哪有什么楼上楼下?能有间容身之处就很知足了。再看看现在的农村,楼房到处林立,一家比一家盖得漂亮,一户比一户宽敞。这住的方面,都在那摆着,谁也藏不住,是不是?
最后说行。天不怕地不怕,赤脚走天下。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哪里有什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平时走路全靠双脚丈量大地,套辆马车那也不是很容易。后来农民口袋里有了钱,有人家开始买凤凰、永久、红旗等牌子的自行车,金贵得跟宝贝一样,雨天不骑车出门,把车挂屋里的梁头上,这都是真事儿。再后来,就有了拖拉机、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直到现在的电动自行车,如今的农村青年,不少人都开上了汽车,出门有车的生活也很平常了,这是不是变化很大?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农村的变化还有很多,从农民的精神面貌来看,就能看得出来现在的农民,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相比,绝对不能同日而语。一位农民大爷说起这些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农民最羡慕城里人,常说哪一天能够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满足了,现在这些都不算啥稀罕的了,可还有很多人不满足,要说,现在的人真是生活在福窝里了。要说农村变化不大,那可是睁着眼说瞎话。俗话说:知足常乐。不知足,难幸福。就是这么个理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追求幸福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不可否认,在今天的农村,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更高了,还有这样的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不太满意,但是,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只要每个人努力奋斗,幸福的生活终将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吗?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