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化肥为什么被称为“土地鸦片”?现在了解还不晚!(三)

2024-7-11 10:41:48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化肥为何难以减量?
农村农业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其实按照目前的施用量增长速度,到2020年已经达到环境无法承受的顶峰了,如果那时再不降低,农田生态环境将被化肥毁于一旦。
首先,这个目标仅针对主粮作物,是走了先易后难的路线。现在经济作物(水果蔬菜)单位面积施用量和施用量绝对值已经超过主粮作物,而且化肥面源污染呈现沿水体线状弥散式扩散的特征,不限制这一块,总量就很难减下来。
其次,化肥工业利益集团的压力和减量使用化肥可能带来产量下降的风险都是阻碍零增长目标的障碍。
第三、土地是国家的,农民只是拥有使用权而已,缺乏维护地力,保持长期发展的原动力。
第四、小农经济格局下农民的短期利益和化肥的捆绑性,形成土地和农户对化肥的双重依赖性。
不用化肥可能导致几年内农产品产量下降,我们可能承担不起农产品数量下降的风险,所以在小农经济普遍存在而且土地又非农民世代所有的情况下,依靠农民减少使用化肥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化肥的合理施用是基于不过分破坏土壤环境下,土壤微生物还可提供均衡营养,如果过量使土壤失效的话,仅靠化肥的结局就是越来越严重的面源污染。
过量施用化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鸦片,以摧毁长期安身立命的本钱(土地地力)为代价得到的短期愉悦,在比较效益逐年降低时,获得的愉悦感越来越少,于是加大投入(化肥)企图提高收益,结果投入越多,本钱越少,最终两败俱伤。
零增长,知易行难
为了实现化肥2020年零增长的目标,农业部门开出的“药方”是测土施肥和增施有机肥。
测土施肥的确是个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好办法,不过在全国平均施用化肥超过400公斤/公顷的基础上,也就是维持化肥污染不再继续扩大,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对于集约化生产尤其是主粮产区会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散布的小农生产者来说可能难以享受到这个技术成果,一来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长期性短缺,无法服务惠及到千家万户。
二来分散的小地块和繁杂的品种难以实施精准的测土施肥计划,成本也会很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测土施肥的普及性推广。关于有机肥本身也存在着重金属和抗生素残留超标问题。
真正的出路在于生态有机农业
在西方国家,丹麦是控制化肥使用的典型,氮磷钾三大类化肥总体施肥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224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144公斤。目前,丹麦化肥用量还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准上下,而且化肥利用率接近60%。
实施了严格的化肥减量控制后,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的趋势。如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70年代中期的5027公斤上升到1997年的7172公斤。2011年,丹麦的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农业总面积7%,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过,丹麦政府依旧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计划到2020年将有机种植的农田面积提升至15%。
多年来,丹麦66%以上的粮食、黄油、猪肉、牛肉等农产品出口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到欧盟的农产品占60%,故此丹麦有“欧洲食橱”之称。
生态有机农业以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高品质农产品为特征,是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降低化肥面源污染直至恢复优良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
尽管在原有化肥污染的土地上实施生态有机农业改造会面临短期内产量下降的风险,但是在先进的生态改良技术的帮助下,将很快跨过过渡期,一旦土壤的地力恢复后,就进入到持续稳定的高品质、高产出阶段,这是治本之策。
在重数量轻品质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下,化肥这个土地鸦片还将在中国继续肆虐,真的等到农田环境生态危机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时再去改变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能在实施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同时,把农业生产方式导向生态有机农业,给予政策和财政的扶持,相信能够更早地解决化肥过量施用对土壤的毁灭性的破坏和由此形成的面源污染。
化肥为什么被称为“土地鸦片”?现在了解还不晚!(一)
化肥为什么被称为“土地鸦片”?现在了解还不晚!(二)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