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小壶,是宜兴丁山老街上一枚陶器店掌柜。闲来无事做一档玩壶弄砂的佛系紫砂节目。
介于目前紫砂专业类、人物类书籍较文字古旧、观点繁杂,专业类文言文资料晦涩难懂,广为传播的说法又过于不严谨。江壶客工作室广集材料,整理归类一份。下文有部分根据当时丁山时代的特点进行的艺术修饰与推测假设,仅供参考交流。老壶,就是附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茶壶,一般都是以全手工制作, 更有工艺性、艺术性。从年代上划分,我们以民国以前的出品作为一个阶段标识。紫砂壶的朝代和真伪辨别,比起传统书画、古瓷器等文物要复杂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紫砂的发明周期短,时代风格、艺术划分并不明显,因为明清两代距离如今也不算太长。具可考究的资料来看,紫砂壶诞生于明末,如果是明代的紫砂壶是极为珍贵,现今广为人知的可靠的“明代壶”,基本上都是墓葬出土的紫砂,如吴经提梁壶、时大彬的壶, 均散藏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中。从典籍记载、实物来看,这些早期的紫砂作品的造型大气,沉稳。但当时的紫砂泥不够纯净,工艺水准比较原始,不如清代中期的精细、规矩。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在世时就紫砂仿古作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
本文也是总结顾老的一些经验作为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老壶、古壶的辨别:
凡是意仿明代作家类型的壶, 无论在技艺上、 泥色上都是远远超过历史原作, 因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技术工艺是不断进步的, 有些低一等的紫砂制作工艺如今想模仿都是极难的, 所以将仿制品与明代紫砂相比, 都显示出后代仿仿品的优质泥料和工艺。
至于清代初期至中业的几位杰出的大家, 如陈鸣远、圣思、邵大亨等的旷世奇作,尽管复制者技巧多么精工, 总觉得在神韵上有所差距, 有一种翡翠与璞玉的差别,他们是那个时代却超越时代的紫砂艺术家。
圣思桃杯
陈鸣远,东陵瓜壶
这类仿制作做工精良,让爱壶之人能获得当然也是具有珍藏、把玩的价值。它有别于现代的假冒伪造的赝品, 如今借着几张古代图谱伪造低劣紫砂作品的, 如果是以底款、壶型来识别紫砂真伪的壶友们要格外小心以免受骗上当。
根据《宜兴陶器图谱》提出几个细节特征,来对老壶的一些基础特征提供一些参考:
1、壶型大小,晚明的小壶并不多,很少有低于容量140cc的壶,如果在60毫升以下, 基本都是清未以后的作品。
2、做工的精细,孟臣壶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意思是老壶做工不会过于精工。清初壶内底面不会出现“太阳纹”因为那时候不用竹刀修刮,嘉庆、道光以后紫砂壶内壁才有竹刀修刮的痕迹。
3.盖唇的长短,道光以前壶的盖唇不长。
4.清初早期的小壶,壶把圈的位置较高,有向上提的感觉。
5.紫砂壶在雍正,乾隆时期,曾有部分作品以其他陶土装饰表皮,以致出现紫砂壶表里颜色不一的情况。
若有仿制者知道了上面的说法,又按上面的方式来仿制、复刻,那我们又得多加一个心机了。我们在第6期说过, 紫砂手艺的传承是徒弟从临摹经典作品和自己师傅的作品入门的,一些款式、世代相传就成为传统壶样,几乎每个从艺人员谁愿意仿就仿, 从而形成了一件传世器物,所以制作仿制、流传的现象在紫砂圈很常见并会长期存在。 民国时期,仿造最多的还是陈鸣远、 杨彭年、 陈曼生等人的作品, 并请擅长仿刻印章的人复刻印记,这些作品流入了港澳台、东南亚的较多。有些造假者技艺低下,对被仿冒的名家又缺乏史料研究,这类假货很容易识破,但也有不少技艺高强而尚未成名的高手,他们熟悉、掌握某些名家的特点,进行“高精密的仿造”很容易迷惑人。
茶壶的样式也可作为某个时代的印记,鉴定的依据。如某些壶型样式,,只有某个时代及后辈才能仿造;早于那个时代的作品,无疑是不真实的。再如,以松、竹、梅这种如今很常见的元素的紫砂壶。在明代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再比如:鱼化龙壶是郡大亨首创,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这种茶壶。
邵大亨鱼化龙
在强调一个观点,宜兴大部分紫砂壶,紫砂不存在真假之分, 只有好坏之别。配方泥料古已有之,所以是原矿并代表泥料好,而泥色才是辨别泥料的重要指标。紫砂原矿土, 一般分为头泥、乌泥、夹泥、中槽泥、段泥和底槽泥等层次。藏于最底层的底槽泥质量最佳,烧成后颜色也非常丰富,俗称“水色好”。天青泥原产于丁山“大水潭”岩口内,因挖到了地下水,后来成为一水潭(如今改修为小公园)。在这以后就没有这种泥料了。天青泥的历史作品,只见诸于邵大亨的作品。市面上大部分的茶壶是没有这种泥色,现在一些人炒作天青泥,恐怕是他们从没有见到过这种泥烧成前后的色彩效果。中槽泥制成的作品烧成后偏红色,段泥烧成后为浅黄色,上海人称“奶油黄”,前人在本山绿泥中添加紫泥,中槽泥添加本山绿泥,烧成呈黄红色的橙色,底槽泥添加本山绿泥,烧成呈古铜色。
调色紫砂
后人又在制作的泥中加氧化剂,表现泥色就更为多样了。民国初期以前的作品,泥料中不会添加氧化剂,壶色是自然烧成的。例如墨绿泥色的明清老壶,就不可靠。因为墨绿色是紫泥中加入氧化钴而成,在明清时代是不可能的。黄龙山整个矿区,各岩口出来的紫砂泥也有品质上的不同,愿意在泥色上作更多研究的人,要使自己有这方面的经验, 还得经常与老壶有更多接触的人切磋,才能有断代标准,而不能听信在原料上故弄玄虚,是是非非的说法。
从“包浆上判断。紫砂泥是“双重气孔”结构,烧到恰当的温度,表面就有一种和润的光泽, 俗称“水色”, 如若轻轻一敲, 其声不是很脆。使用日久,茶汁渗透壶壁气孔中,使壶色逐渐变深,加上茶汤、茶油的作用,使壶在表面形成一层亚光,人称“包浆”,这种自然形成的包浆是很难清除的,因此,真正的古旧老壶都会有这样的外观,而人造的包浆,只要用手指甲剔括或用开水清洗是很容易脱落的。壶中的茶锈,自然形成的,干燥情况下壶内壁有层薄薄的不均匀的堆积片,呈灰白和黄褐色,沸水泡入壶中后倾倒出来的是淡茶水,有茶色、茶香,而人造的茶锈,往往是壶内壁满布黑色。做假老壶的办法之一就是养出茶锈来,造假者把新壶通过“茶老头天天泡,好似专职养壶,以此养出茶锈来,故提醒收藏者也要当心。紫砂艺人人的声名越大,买者越要小心,要看壶的颜色,看器物的造型和手工,另外还要看里面有几个孔,民国以前的壶多数是一个孔的,后来变成多孔,用来隔茶。20世纪70年代效法日本茶器的孔,像半个高尔夫球一样。这种方法只可以用于普通中型和大型茶壶,小壶永远只有一个孔,高身茶壶就会有比较多的孔。若是知道以上造假的规律,你又要多个心眼了。
以上内容只是给收藏者对于老壶有一些参考依据。我也常常看到一些老壶友分享一些名气不高、没有历史记载的一些老艺人的紫砂艺术品,这些作品往往也极具有收藏价值与把玩得意义。在此顺便说一下,市场上卖壶的人中有以敲茶壶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紫砂泥的,这是个骗人的做法,我们以前在检验普通商品紫砂壶时,以盖敲身是从声音中听辨正品是否有开裂的毛病,凡高档的壶从来没有人敢以盖敲身,这不是检验紫砂泥真伪的方法, 更有甚者,在旅游景区、直播中、网店中把紫砂器往地上丢,以开裂与否来辨别是否正宗紫砂泥,真是荒唐之极。
砸壶?看泥料?
本讲结束,本来最近四期我是想说一说紫砂壶泥质、造型、装饰、和成型工艺,因为某些资料未能完整搜集,故这一讲只阐述了鉴定老壶的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