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他被蚕丝吸引,开创了与蚕合作的全新艺术创作方式

2024-6-15 5:24:26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蚕为吾友,吾师。它既是我的创作媒介,一种天人合一的创作方法中亲密互动的伙伴,又是我的精神导师,它赋予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梁绍基
艺术家梁绍基和梁诠双人展“益”将于7月19日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展,开幕式定于8月4日举行。本次展览由许晟策划,展示二人在不同的媒介与风格中惺惺相惜,遥相呼应的状态,以及超越形式与观念的生命与精神层面的碰撞。
本次展览的文字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两位艺术家的访谈,关于“益”的介绍,关于蚕的基本知识,关于茶的基本知识,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基本介绍,以及对“禅”的发展过程的梳理。
梁绍基 时间与永恒 装置 400×77×65cm梁绍基于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后,参加工作曾接触民间编织设计,同时进行绘画雕塑创作。又于1986年至1989年四年间,参加了浙江美术学院的万曼壁挂工作室,进行研修学习。
梁绍基梁绍基年轻时就对使用新材料的创作十分着迷,并受到导师万曼的影响,一直思索着如何把实验性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直至1998年,在自己作品的展览现场观察到,作为材料拼贴在作品上的干茧,在雨后光线的照射下,竟意外地产生了一些虚虚实实的重影,他仿佛看到了干茧活过来的错觉,他被干茧在恍惚间蠕动着的生命力所吸引。此后便开始了对养蚕科学的研究,并以此开创了一种与蚕合作的艺术创作方式。
梁绍基 沉雷 装置52×42cm×9 pieces(布展尺寸可变) 2019利用蚕吐丝的行为,与自己的创作概念融汇在一起,共同产生出一系列特有的,实验性极强的,含有生命与时间哲学含义的艺术作品。梁绍基对于东方哲学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实验性展现出异于西方的美学趣味。他说,“丝,思,史,诗是他创作的方向和自我总结。
梁铨梁铨于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又于1981年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进行版画研习。他归国后的创作,受到铜版技法中“薄拼贴”的影响,并在画面中叠加重彩及中国传统图像,借以探讨中西艺术语言的融汇方式。
梁铨 蚕房-向梁绍基致敬·双联画·色,墨,宣纸拼贴·2019他灵活使用不同材质,以轻便灵动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对于传统中国画在陈列时所带来的拼贴的概念——即装裱,也有着深刻理解,于是把创作的方向引向了以宣纸为基础材料,渲染颜色,并且拼贴成画的方式。此后,撕、染、拼贴便成为了他在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动词。
梁铨 茧·色·墨·茶·宣纸拼贴 2019出于梁铨对于传统中国画构成及气质的理解,他的作品强调了“秩序”。观众可以轻易地在画面里发现那些令人想起地平线及江岸的横线条,以及似乎来自树木与山体的竖线条,还有各种相对规则的几何形体,其中又包含了偶然而自由的“天趣”。他说,重新发现中国古画中的理性与现代精神,是当代与传统相连接时最为关键的部分。
梁铨与梁绍基二位不仅是同乡,校友,也都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从始至今的发展,这次聚首不仅是一次展览,更像是一次跋山涉水后的相会。策展人许晟认为,两位艺术家的区别不在于形式或风格,而在于艺术产生的方式,“如果说梁铨的艺术更像肖邦,在严谨的结构中追求摄人心魄的变化;那么梁绍基的艺术就更像瓦格纳,在宏大的叙述中追求层次分明的冲突。”
梁铨 加一点茶·色,墨,茶,宣纸拼贴·2007梁铨喜欢在夏天作画,气候炎热,作品中却有木香乘清风延绵,抚慰着躁动。梁绍基则暗藏着春雷般的蓬勃生机。雷与木,都有自然最本真之美,藏于微妙而切实之处,在二人的艺术中也是如此。
“30年前的‘自然系列’的创作是一个识蚕、养蚕、读蚕、敬蚕、梦蚕的过程。蚕为吾友,吾师。”梁绍基说,“它既是我的创作媒介,一种天人合一的创作方法中亲密互动的伙伴,又是我的精神导师,它赋予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梁铨的画,在处理茶渍,或者纸的边缘那种微妙细节的时候,也有某种类似在处理笔墨的感觉,比如纸的边缘那种很微妙的灰色,排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它们的疏密浓淡。“我喜欢那种淡泊冷艳的细微变化。每当画中有了这样的东西,我就很兴奋,试着把它保留下来,让其它元素来围绕它。”梁铨说。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