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哪怕是一根臭草,也要开出一朵花来” 清明忆故人,重庆一母亲的三句话成了她一生座右铭

2024-6-15 4:13:20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清明忆故人,好家风是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9旬老人佘梦芸,家住重庆涪陵,是一名退休教师。每年清明,她总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影响她一生的三句话。每年清明的家庭聚会,她还会给儿孙们讲起整个家族孝友家风“接力赛”的故事。
92岁的佘梦芸
佘梦芸母亲
爷爷办私塾开启好家风
你知道中国内陆第一口油井是谁打出的吗?他不是王进喜,也不是康世恩,而是一位清光绪年间的七品县令,名叫佘元章,重庆丰都人。佘元章打出中国内陆第一口油井时已年届6旬。佘元章开采出的这个油井,结束了中国内陆不产石油的历史,标志着中国石油开采的开始。佘元章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石油开采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佘元章是我爷爷,但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他,可他的形象身影却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高大、慈祥、智慧、果敢,从小到老,他似乎一直陪伴着我……”回忆起祖辈,佘婆婆很自豪。她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过去,他们家是一个大家庭中的小家庭,父亲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幺房。“父亲是被他的大哥大嫂教育长大***的。母亲给我们讲父亲的身世时,讲了很多爷爷的事。”
原来,在爷爷那一辈,家中并不富裕,兄弟四人都早逝,爷爷一人要负担教养兄弟四人膝下的十多个子侄的责任,直至把他们养大***,成家立业。“爷爷那时既要养活十多个子侄,还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成才、自立。于是同曾祖父商量共同办起了家庭私塾。”佘婆婆说,办家庭私塾的同时,为了保障子侄们身体健康,爷爷又偷偷学习起岐黄医术,为一家人防治疾病。爷爷担子重,可他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读书教书劳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努力。家庭私塾办得很有成效,引得不少亲戚、邻居也送孩子来要求入学。
佘氏家族老照片(照片里有三辈人)
佘氏家族老照片(照片里有四辈人)
母亲三句话成了座右铭
“母亲告诉我们,爷爷在家庭私塾教学中,特别注重‘孝友家风’的传承教育,注重德仁礼教家训和‘人以善为本,百善孝为先’的根基教育。母亲常说,也就是这样的教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佘婆婆说,在那个年代,女儿家虽不能进私塾学习,但母亲从私塾的门缝中听到一些知识,懂得了三句话。
佘婆婆今年92岁,但她至今仍记得母亲的三句话:“为人啦,哪怕是一根臭草,也要开出一朵花来”;“爱孩子不要爱在嘴皮子上,要爱在心里”;“正当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勤劳去争取,不正当的东西,哪怕是金山银山也毫不动心。理家要勤俭节约,先计算了再用,不要用了再算。”
“这三句话,后来几乎成了我们家的座右铭。”佘婆婆说。
2000年,佘梦芸的百岁母亲正在自缝衣物。
2000年时,大家庭聚在一起,为100岁的母亲庆生。
循环信制度联系兄妹情
“为了激励我们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交流亲情,在大姐的帮助倡导下,我们五姐妹兄弟建立了一套互相学习教育、孝友传承的办法——循环信制度。”佘婆婆解释,那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并不是都在重庆,近点的在南川,远的在南京、西安、北京等地,大家逢年过节见上一面并不太容易。
所谓的循环信制度,就是每位姐妹兄弟,每个月写给母亲和大家的信,都随着信件的流动将每个人写的信统装在一个信封里,通过邮寄适时地把信送到每个家里,接到信件,各地的情况一目了然,最后收信的一家,负责将最早寄出的那封信收起来保管好并写出第二轮的第一封信,继续轮流观看,每家也继续轮换着新内容的信笺。
怎么理解?比如,大姐寄出一封信给二姐,那么二姐收阅信后,会另写一封信连同大姐的信一起寄给三姐,三姐又会如法炮制寄给大哥,大哥再寄给二哥,最后信寄到老幺手里的时候,已是厚厚一叠。老幺读完信件后,留下大姐的信,再附上自己的信,一起寄给大姐;大姐收到后,留下老二的信,以此类推。
佘婆婆感叹,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循环信像一根永不中断的红线,把各家的亲情、信息都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多次搬家,那些信现在已找不到了。”佘婆婆的儿子林维亚告诉记者,他20多岁的时候还见过循环信,每逢收到信,像是过年一样开心。“全家人围坐一起,一封一封地看,生怕漏了一个字。”
林维亚画图解释循环信制度
相聚在涪陵
新型大家庭比以前更幸福
如今通讯发达,实时联络、语音视频都不是难事,循环信早就不再写了,大家庭成员相互沟通联系,也有了新方式。林维亚说,佘氏大家庭,有个微信群,取名“没事儿乐”,65个成员,小的10来岁,大的90多岁。“母亲活到老学到老,微信不会添加好友,我们帮她完成,她语音视频聊天没问题。”林维亚说,在群里的亲属,他们这一辈份的表兄妹居多,大家很多也是退休老人了。从小耳濡目染,上一辈浓浓的亲情,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虽然大家不在一个城市,但感情很深。不仅在微信群里鼓励着彼此,有时候也会“线下”聚在一起,有时在南京,有时在北京,有时在海南……
“可以说,几十年来直至今天,无论老少大小,我们这一家,一辈比一辈强。虽然旧式的大家庭不存在了,可新型的大家庭比以前更幸福。”聊起儿孙们,佘婆婆很自豪,她说,昔日这个大家庭的各后辈虽然生活在四面八方,但都融入到一个大家风环境里。虽然知识、技能、职业、经济收入各有不同,但正如自己母亲所说的那句话“哪怕是一根臭草,野要开出一朵花来”,全家老小,都要学爷爷长辈们那样,孝友传承,仁德一生。
微信群把全国各地的亲人联系在一起
微信群把全国各地的亲人联系在一起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受访者供图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