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近期站上了“风口浪尖”,不少网友感叹,“快要吃不起猪肉了”。猪肉有多疯狂?两个月涨了45%。
连涨12周,一天一个价,猪肉价格可谓一路走高。据商务部监测数据,6月初的每公斤还是20.69元的猪肉价格,8月19日至25日已经涨到每公斤31.77元,创下中国猪肉价格历史新高。而再往前的二季度4月份至6月份,猪肉价格以18.2%、14.4%、21.1%的涨幅攀升。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未来猪肉还会涨吗?生猪养殖又面临怎样的局面?
猪肉价格高位走势短时难改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为5.54亿吨,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近一半;人均年消费猪肉约为80斤。我国也是全球生猪供给最大的国家,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6.94亿头。
猪肉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占比六成以上,保障供应关系到最基本的民生。作为能影响我国cpi的品类,猪肉价格一直受到多方面的重点关注。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畜肉类价格上涨18.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7.0%,影响cpi上涨约0.59个百分点。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围绕猪肉价格,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词语叫“猪周期”。纵观这十几年来的肉价波动,一般情况下2-3年就会发生一次猪周期。“猪周期”长期存在困扰生猪养殖行业,然而这轮“猪周期”,还是在眼皮底下提前发生。
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2018年2月,我国生猪生产进入新一轮去产能周期,存栏下降。雪上加霜的是非洲猪瘟不期而至,从2018年8月进入我国开始,一年来里它侵入了我国的25个省区,严重冲击着整个生猪养殖业。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
老周期叠加新问题,国内生猪产能快速下降。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19年7月生猪存栏信息来看,生猪存栏同比下降32.2%,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1.9%。从生猪存栏同比数据来看,目前的供应下滑幅度远超上轮周期。上轮周期同比下降最高幅度是 2015年3月,为10.7%。
生猪生产是需要时间的,按照生猪生产规律,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出栏,大约需用时10个月。生猪存栏和繁母猪存栏最重要的两项指标双双下降,表明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难以短期化解,也说明至少到2020年一季度猪肉价格上行或保持高位的趋势大概率不会改变。而即将带来的中秋、国庆的节日效应,或将继续推动肉类消费需求上涨。
“今年的猪价,八月赌一赌,九月换路虎,十月存存货,年底迈巴赫……”这一网上流传的投资者的话,虽然调侃,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猪肉价格走势的看法。
提升的不仅有进口数量,还有进口价格猪肉涨价“蝴蝶效应”传导至餐饮行业。一些早餐铺、饭店、熟食店对部分肉制品悄然涨价,没有涨价的一些饭店采取更换菜品、减少菜中肉含量等“曲线”手段来降低成本。同时,国内猪肉价格也传导到了进口市场上。
据最新海关数据,7月猪肉进口量为18.22万吨,同比增加106.7%,进口额为4.14亿美元,同比上升182.3%;1-7月累计进口量为100.09万吨,同比增加36%,累计进口额为19.48亿美元,同比上升46.4%。猪肉进口上涨的同时,进口价格也不断跟涨。7月份猪肉折合单价15.62元/公斤,6月为14.75元/公斤,而今年1月份仅为12.18元/公斤,7个月上涨了28.2%。
同期,1-7月份我国牛肉进口量为84.9万吨,同比增长57.5%,价格也水涨船高。而到8月15日,今年来自澳大利亚进口牛肉量就已达17.24万吨,并且还自动触发了中澳自贸协议的一个保障机制。即每年对华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出口费用就将从优惠税恢复至最惠国税率,直至当年年底。也就是说,此至年底前澳大利亚牛肉对华出口税率将提升,也意味着澳大利亚牛肉到岸价提升不可避免。
为保障猪肉供应,稳定市场价格,8月29日,商务部表示,在畅通国内产销供给渠道的同时,一方面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另一方面,还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继续鼓励扩大猪肉进口。
8月23日,阿根廷首批出口中国的300吨猪肉正式起航,预计10月初抵达上海。据悉,今年阿根廷猪肉输华总量有望至1.8万吨。同时,玻利维亚也正将其首批96吨牛肉运往中国。巴西、德国、乌拉圭、新西兰等国也正不断加码中国肉类市场。由于进口肉类价格比较国内价格优势依然明显,进口量将不可避免地扩大,今年国内进口肉及杂碎总量或创历史新高。
不过,我国猪肉进口主要起到供需余缺调节作用,靠进口满足消费需求不现实。从近10年总量来看,我国猪肉进口量总体虽呈增加趋势,但主要进口猪肉占国内猪肉产量的比重不超过3%,猪肉供应还以国内生产为主。
利好提振小规模养殖既然主要靠自己,那么现在猪肉生产形势如何呢。从前述生猪存栏指标大幅下降近三成来看,答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受非洲猪瘟和猪周期的影响之外,也有观点认为,前两年的“禁养令”的颁布,农村小规模养殖减少,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粮不过百里,猪不过千里”。本地猪肉消费基本要靠本地生产或就近解决,这也是我国生猪行业的特点与规律。而从2016年11月开始,全国20多个省份陆续划定生猪禁养区,随着农业环保整治的升级,各地禁养、限养和清拆力度不断加大,不但人为直接减少了生猪存栏量,加大了去产能化幅度,也挫伤了不少养殖户的积极性。
对此,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确定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的“国五条”,其中包括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
稳产保供,地方政府也在行动。四川、江苏、浙江、广州、福建等省陆续出台了恢复产能、稳定猪价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杜绝盲目禁养限养,不随意扩大划定范围,对超范围划定禁养区等问题,要限期整改;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将生猪出栏量作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重要考核内容。浙江省为推动解决不敢养、不想养问题,还提出了对今年下半年引进的种猪每头给予500元的临时补贴。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生猪产业特别是小规模养殖来说,既是及时松绑,又有针对性扶持。
此外,猪肉替代品生产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上半年鸡肉产量增长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也有所增加。也就是说,除了生猪养殖,其他水禽、畜禽养殖业迎来大发展。
值得注意特别的是,在近期猪肉价格持续大涨之时,作为养殖饲料配料之一的玉米价格近期则表现欠佳。虽然现阶段“猪粮比”已超过10:1,触及红色预警区域,但养猪需要的玉米、豆渣等饲料价格依然低迷。这也就是说,现在的猪肉养殖行业进入了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好时期。
整体来言,对于发展小规模养殖,当前无疑利好多多。虽然有些养殖户因担心非洲猪瘟疫情问题,再加之当前生猪幼崽价格不菲,对于补栏依然举棋不定。但在一些地方,有过养殖经验的农户已摩拳擦掌,准备迎回“二师兄”,重整旗鼓。
不过,有专家也建议,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并非常态,小规模养殖未来“钱”景是否一片光明?一要看非洲猪瘟疫情下一步的防控情况,二要看这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三要看相关政策落地情况。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正是未来的潜在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