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研究 | 孤岛式聚集,还是连绵式展开?
2024-4-29 19:10:44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photo by darren chan on unsplash
城市发展的本质在于人口的集聚,正是高密度城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互渗,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才使得城市成为滋养创新的高地和孕育文明的摇篮。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下半场,特大城市是否要严格限制开发规模,甚至实行减量发展未来人口是否会继续向大中城市集中,特别是向都市圈集聚,这些区域的人口集聚还有多少提升空间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答案莫衷一是,各方争议不小。或许可借助他山之石,从邻国日本的发展经验中得到一些启示。
什么是人口密集地区(did)
人口密集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did)源于1960年的日本人口普查,是指人口规模超过5000人,密度大于4000人/平方公里的基本调查区所构成的邻接区域。did本质上是一种偏重人口密度的指标,有利于定量化识别城市地域、监测城镇化发展动态,对于大尺度的空间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就像摊鸡蛋饼,同样多的鸡蛋,是摊一个厚一点的呢,还是更薄一点的呢这里有偏好的问题。对于地理空间,是高度集中的孤岛式发展,还是采取适度松散的连片式模式呢在人口总量、开发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did空间范围,增强更大区域的人口承载力,是实现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优先选项。
东京都市圈did空间范围分布变化图
日本人口高度集中于都市圈人口密集区!
日本did人口有多少
▼
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日本总人口1.27亿,其中did人口规模为8687万,占总人口比重68.3%。那么承载了如此多人口的did占地多少呢截至2015年,日本did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占日本总国土面积的3.4%。换句话讲,日本did以占全国3.4%的国土面积承载着68.3%的人口。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空间集聚态势还在持续强化。
1960-2015年日本did人口和非did人口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日本did集中分布在哪里
▼
2015年日本人口集中区(did)分布图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众所周知,东京都市圈、名古屋圈和关西圈是日本人口和经济的集聚中心,同样的,它们也是日本did的主要分布地。据2015年普查数据,三大都市圈did总面积6555平方公里,占全国did面积的51.3%,did人口5555万人,占全国did总人口的63.9%。也就是说,三大都市圈是日本did的核心承载空间,集中了日本51.3%的did面积和63.9%的did人口。
1960-2015年三大都市圈总人口和did人口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三大都市圈did人口
集聚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
不同能级都市圈did集聚水平差异明显,成熟都市圈表现出大规模高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从人口集聚水平来看,2015年东京都市圈总人口3613万人,其中did人口3236万,占比高达90%,也就是说东京都市圈90%的人口集中在人口密度超过4000人/平方公里的区域,高于名古屋圈和关西圈。从人口集聚强度来看,东京都市圈did人口密度高达9618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名古屋圈(8354人/平方公里)和大板圈(5684人/平方公里),或许只有这样的密度才配得上东京的繁华。
1960-2015年三大都市圈内部did人口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1960-2015年三大都市圈did人口密度变化(人/km²)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人口集聚会导致都市圈
did空间无限拓展吗
▼
did空间扩张并不是无止境的,东京都市圈did半径基本稳定在50公里范围。东京都市圈是由东京都及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组成,以东京都为中心整体覆盖半径约100公里。从did空间演变来看,其半径从1920年的10公里增长至1980年的50公里,之后近40年来也基本稳定在这个范围。
从东京都市圈不同时期did面积和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也可以看出类似趋势。1980年以前did面积增速远快于人口增速,80年代以后,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did面积增速大幅下滑,但did人口增速却相对稳定,2000年以后则是反超面积增速,人口集聚度持续增强,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总体来看,50公里圈层及以内是东京都市圈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都市圈核心城市资源配置的主战场。
1920-2000年东京都市圈did空间格局变化
资料来源:李伟. 借鉴世界城市经验论北京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2.
1960-2015年东京圈did面积和人口复合增长率(%)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都市圈did空间分布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
▼
都市圈did分布呈现梯度扩散特点,表现为核心区率先发力,外圈地区后发优势突出。仍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对比1960-2015年间一都三县did演变历程,发现东京都did人口和面积占比持续降低,而外围三县的did人口和面积占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1960-2015年一都三县did人口占东京都市圈比重(%)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1960-2015年一都三县did面积占东京都市圈比重(%)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人口密度的演化历程来看,东京都市圈人口在集聚中走向相对均衡。1920年,东京都人口密度远高于周边区域,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孤岛状”。伴随时间的推进,经济、文化、交通等的不断发展,人口集聚与扩散并存,一方面总人口规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伴随外围新城的发展和产业的扩散溢出,人口开始不断向周边区域集聚,都市圈发展的“连绵状”态势逐渐蔓延,内外圈层人口密度落差逐步缩小。
1920、1950、1970和2010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
数据来源:东京大学大西•城所研究室,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呼吁,如果你热爱自然,请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城市中心来。在他看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但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还能刺激创新。日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则表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一种挡不住的趋势,这是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魅力,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但让日本都市圈的高人口密度日益成为一种优势,更让其人口规模逐渐从城市问题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当人口红利渐行渐远,老龄化高龄化进程不断加剧,日本所走过的前车之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事实上,我国的城镇化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大踏步迈进。
发展did是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的
重要途径
依照同样的标准,我们基于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参考资料1)进行了相关数据提取,从全国、四大都市圈(北上广深)和核心城市三个维度对中国did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全国尺度来看,中国did人口占比整体偏低,但集聚态势持续强化。2015年中国大陆人口总规模13.75亿,其中did人口规模达到1.56亿,占比为11.36%,远远低于日本的68.3%,但较2010年提升0.45个百分点,整体仍表现出人口集聚稳步强化的趋势。
2000-2015年全国did人口规模及其占比分布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中国目前did的人口集聚水平相当于日本的60年代。2015年中国did人口密度为8532.6人/平方公里,而日本在1965年达到类似集聚水平(8690人/平方公里),之后伴随did面积的不断扩张,人口密集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基本维持在6700人/平方公里左右。由此看来,就did发展阶段而言,当前我国did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日本都市圈,未来伴随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和did区域的空间扩展,人口分布可能趋于相对均衡化。
2000、2010、2015年全国did人口密度分布(人/km²)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015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橙色和红色代表中国did,台湾省数据暂缺)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都市圈尺度来看,中国都市圈人口集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集聚强度来看,2015年北京都市圈did面积是1248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9951人/平方公里,东京都市圈达到相同did体量是在1965年,数值为1252平方公里,与北京相差无几,但彼时东京的did人口密度已高达12503人/平方公里。从集聚规模来看,北上广深都市圈did人口体量均小于2000万,面积体量均小于2100平方公里,人口占比均小于50%,但东京都市圈did人口规模已经达到3236万,面积已经扩展到3365平方公里,人口占比甚至高达90%,如果我们把东京作为未来发展的参照,北上广深仍存在较大提升潜力。
强化外围节点新城的支撑是中国都市圈did提质扩容的关键抓手。对比北京和东京的数据来看,除都市圈核心区外,东京都市圈已形成3个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北京为0个;5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东京已形成8个,北京仅有1个;20万-50万人的城市,两者的差距则更为明显,东京都市圈高达20个,北京则仅有6个。很显然,北京都市圈支撑did空间扩展的外围空间节点相对不足,城镇体系亟待优化。
2015年四大都市圈did人口规模及其占比分布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城市维度来看,中国大多数核心城市仍处于did发展初期,“孤岛状”分布特征显著。从did人口占比来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和厦门外,大部分城市did人口比重均小于50%,而如海口、银川等城市did人口占比甚至小于10%,考虑到城市人口基数是影响did规模的重要因素,进一步集聚人口是孕育did的第一步,这也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分布方面,从did人口密度来看,大部分城市中心区did高度集聚,外围地区did发育不足,导致局部区域人口分布过密呈现孤岛状,did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通过规划建设外围节点新城,缓解中心区人口过密态势,促进人口合理有序集聚。
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did分布图
据说明:核心城市主要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由于拉萨和西宁没有人口密度在4000人/km²以上的区域,故表中并未列出
中国是一个超大人口国家,人口分布有其自身特点。日本都市圈did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发展现状表明,提高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的did人口总量,优化did人口区域布局,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空间管控而言,可以有若干选择,如特大城市人口实行减量发展等。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土和城镇空间规划中引入did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市中心地区与外围区域的开发强度,尽可能形成更多、更优质的did地区,亦或是治理大城市病、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结语
技术进步实现了时空距离的压缩,但“空间距离”真的消失了吗从全球范围看,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大城市地区,城市的人口密度为人们从贫困走向富裕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途径,并将最终惠及留守人口。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曾说:“都市经济如果运作的很好,贫困人口将不断发展成中产阶层,很多文盲将成为技术人口,许多移民将成为有所作为的公民,城市并不诱惑中产阶级,而是创造中产阶级”。由此看来,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一种客观规律,宜疏不宜堵。
在当下,对于城市空间如何规划,或者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如何从顶层上强化设计,需要秉承科学的发展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需要讨论的是,怎样的发展观、规划观、空间观是科学的呢这似乎需要更多讨论,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城市的利益悠关者参与讨论。
参考资料:
1.徐新良.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
关注公众号并回复数字“105”,获取本期21篇产业观察全文。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