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非洲猪瘟发生已有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给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并且还在持续。眼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各地出现“猪肉荒”,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持续增长,养猪户的栏舍里却空无一猪。养猪户眼巴巴的看着猪价飘红却挣不到钱,消费都眼巴巴的看着肉价暴涨已吃不起肉。
对于养猪企业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惨,深受非洲猪瘟之害的好像都是散户,而一些规模猪场和上市猪企的利润收益不减反增!近期,多家知名上市猪企2019年7月月报相继出炉,温氏月报数据显示, 7月企业生猪出栏量为173.23万头,销售均价为17.37元/公斤,当月收入32.22亿元,同比上涨30.32%。牧原月报数据显示, 7月共出栏生猪68.0万头,销售均价为16.01元/公斤,当月收入11.30亿元,较今年6月上涨4.91%。正邦月报数据显示, 7月共出栏55.90万头生猪,销售收入为9.01亿元,环比上涨23.99%,同比上涨69.53%。另外,天康生物、新希望、金新农、大北农、傲农、天邦公司等企业7月销售收入均有上涨。
虽然上述企业都是有一定规模,但还是难以供应我国庞大的消费群体,除了规模再度扩张,政府也是想尽办法来解决人民“吃肉”的问题。除了政府补贴20亿“肉金”外,近期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水息,那就是“人造肉”。
近期 “人造肉”即将上市。所谓的“人造肉”就是一种是靠大豆蛋白制成“素肉”,将大豆、豌豆、黑豆的植物蛋白进行分解,再利用机器模仿动物蛋白的成分进行重新排列,然后通过调味再现肉类的口感,卖点是零胆固醇,高蛋白等等。但这种“人造肉”能否缓解猪肉供应压力呢?
首先,任何一种发明上市,都要经过一个消费者适应的过程,如果“人造肉”比猪肉价格低,可能会有很多人出于“尝鲜”心态购买,最终能否接受还得另说,毕竟这不是真的肉,而且经过加工的产品必然会添加一些东西,对于现在越来越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来说,应该会存在一些抵触心理。
其次,“人造肉”能否量产,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另外,目前来看,制造这种“人造肉”的成本并不低,最终的卖价也未必比猪肉价格低,如果与猪肉价格持平或高于猪肉价格,消费端未必会买账。
综合来讲,“人造肉”可能对缓解猪肉供应压力有一定作用,但极其有限。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复养”。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重拾养殖户的养猪信心,让养猪户积极补栏。目前因为各地不同的优惠政策,已有部分地区成功复养。对于有复养意愿的养猪户来说,在复养之前应先进行相关评估,不可盲目复养。比如周围现存多少猪场、有无疫情存在、当地生猪行情等,如果环境不好,不建议复养。如果确认要复养,需要做好猪舍的清洗和消毒。具体可参照以下操作:
1、高温消毒。去除猪舍内木质材料和设备,进行高温焚烧,在超过60度的环境中持续20分钟以上就可以杀死非洲猪瘟病毒,而焚烧时的火焰高达100度以上。把产床、栏杆等所有能拆下来的东西放到火碱池浸泡2小时以上,生石灰遇水发热,持续产生的热量足以能够杀死非洲猪瘟病毒。用2%的火碱溶液对猪舍进行全场喷洒消毒,干燥后重新喷洒,尤其是死角、拐弯处进行重点清洗处理。然后用福尔马林对猪舍进行熏蒸,每立方米空间25ml福尔马林+12g高锰酸钾+密封24小时,一周后再熏蒸一遍。
2、粪污无害化处理。可将粪水池里的粪污进行45天发酵,或者卖给当地粪污无害化处理场,然后对粪水池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3、猪场员工宿舍、居住区消毒。不管是规模养殖场的员工宿舍、食堂等,还是家庭养猪场的自主生活区。都要进行彻底消毒、粉刷、熏蒸。猪场内的消毒不能留死角,只有消毒彻底,才能放心补栏。
非洲猪瘟病毒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广,控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生物安全防控,猪场应做到不留死角的清洁消毒,进入车辆以及人员都应经过彻底消毒。非洲猪瘟防不胜防,但也是有办法降低传播率的,并且近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于2019年4月26日提交发明申请专利,并于2019年8月6日申请公布。在防瘟、控瘟的路上,我们从来没有停歇过,不论疫苗何时面世,是否真的能达到100%保护的预期,我们都应该相信,在现代科技之下,非洲猪瘟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