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原黑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现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张琢以及当地干部群众5月23日上午在西藏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接受采访.左二为张琢。左一为日喀则市农牧局副局长宋长军。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中国经济网西藏日喀则5月30日讯 (记者 苏兰)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雄鹰从这里展翅飞过……牛羊满坡,河水泛青波………”,去过日喀则的人都知道圣洁之地比歌唱得还美。可有谁知道那里的绿水青山依旧在,那里的牛羊依旧珍珠般洒落在草原……所有保护完好的大美依然存在,都因那里凝聚着当地各界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们流淌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心血。
“3年前,我们援藏干部们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有志而来。经历了苦熬和苦干,我们将有为而归。尽管很多队员因高山缺氧而血压变高,心脏变成二尖瓣回流等等,但这里缺氧不缺精神,我们黑发而来,白发而去,不变的是我们深情眷恋曾留下汗水的绿水青山以及我们在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打造的‘有机之乡·生态家园’的品牌……”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原黑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现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张琢5月23日上午在西藏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内的4楼办公室,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难掩内心的激动。
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提升“有机之乡·生态家园”新高度
现实总是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演绎着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下人们的创造力:同样是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调研提出了“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论述,再次激发人们对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探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经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岗巴羊身价两年翻番,当地牧民心里乐开了花。图为岗巴县直克乡乃村牧民吉律给羊群吃经过有机认证的牧草。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事实上,近年来,“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是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援藏干部以及当地岗巴县、亚东县等地干部群众一直遵循并一以贯之地在实践着。日喀则也因此收获着丰硕的成果,在西藏77张有机认证产品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日喀则市就占到其中43张。 岗巴羊、亚东木耳、帕里牦牛、艾玛土豆、谢雄藏鸡成为西藏的特色高贵“招牌”,走上了海内外的高档“餐桌”。
日喀则市岗巴羊制品企业负责人刘宇用淳朴的语言描绘着援藏干部为当地生活带来的变化。“百亩草场百头羊,又买车来又盖房。有机放牧增效益,留取功绩美名扬。”
“绿水青山不变,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却发生变化,得益于我们探讨并践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机遇选择了曾经在质监系统工作的我们来西藏,为‘世界第三极’这片净土找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的有机生态产业之路。三年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并非只保护不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这项打造‘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品牌工作持续抓到底,立足日喀则,辐射西藏地区和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保护好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西藏,造福子孙后代……”交谈间,张琢思维纵横捭阖,语气坚定有力。
“我们黑龙江援藏队们2013年7月入藏时偶然间发现岗巴羊多特的味道和高贵的品质是出自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那里无污染,产品是大自然的恩赐,完全符合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正在推广的有机产品认证事业,于是质检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被我们找到——高原农牧产品可以借助地理标志、标准化、认证认可这三大技术手段激活附加值,唤醒沉睡在高原的财富。”张琢回忆道。
“令所有人感动的是,当我们向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汇报这项工作时,支局长坚定地说:‘西藏的事情就是质检部门的事情,我们全力帮助支持,所有司局一定开绿灯支持………”张琢说,质检部门的支持,日喀则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全体农牧民的努力给他们的“守着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工作增添了无穷动力。
找到了撬动日喀则市的发展的支点即不改变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大力开发高原特色有机农牧产品,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于是,一场打造“有机之乡·生态家园”的农业革命悄然进行。
2014年初,黑龙江援藏队在与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共同决定在日喀则市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并首先将岗巴羊有机认证作为第一个突破点。2014年8月,岗巴羊率先获得有机认证证书。
2015年初,这项系统工作得到了国家认监委的大力支持。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王大宁带队于2015年8月来藏赴日喀则市对当地有机产业发展状况和有机产品认证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随行专家现场手把手授课,为当地农牧民编写农牧民看得懂的教材。
同时,国家认监委下拨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和对获证企业的扶持。2015年年底,经西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初评推荐,张琢带着日喀则市26家企业的27种获证产品证书向国家认监委提交了日喀则市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申请。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质检总局、认监领导和专家在答辩环节,无不为西藏高原地理环境下的特色农牧产品的特质、品质和优质所叹服。推进了日喀则市18个县区一次性通过‘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区’的申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谈起创建示范区的过程,张琢感慨满怀,“日喀则农牧产品‘珍、奇、特’被广为人知,是各部门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帮助的结果......”张琢对扶持过他们的质检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给予的帮扶多次提及。
“而今,在不改变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通过有机认证提升生产力,当地农牧民收入增长,经济结构也实现转型升级。不改变生产方式就是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改变的是有机认证对农产品苛刻的要求进而提升生产力………”张琢说,“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农牧产品,可以说是农牧产品中的‘贵族’,这些贵族因其稀有和高贵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在日喀则每一个有机产品认证包装上,都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全过程。认证成为了有机产品质量保障的一个监督途径,严把源头关、生产关和监督关来实现产品的生态有机,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
张琢将这些抓铁有痕的事实归结为软实力支撑硬发展。所谓软实力就是质检系统众多职能之中的三大职能即标准化、地理标志和有机产品认证,这三项内容科学管理并有效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之中便呈现出今天的硬实力。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援藏工作队携手日喀则市各级领导班子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思路,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四效并存,以净土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友好为标志,以规模化经营为起点,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产业,积极开展农牧产品有机认证,“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叫响了全西藏。
如今,亚东木耳人工种植,实现产值1200万元,群众户均增收4300元;南木林有机马铃薯比传统种植每亩多增收500元。尤其是岗巴羊经济圈效益越来越好,2016年岗巴羊销售价格已由2013年的每只750元增长到每只1700元,整个岗巴羊产业规模市值达到15.3亿元,与2013年相比产值净增9亿元,带动岗巴羊经济圈农牧民人均增收1500元。与此同时,岗巴羊还带动了上游牧草养殖、下游羊毛制品等产业的发展。
利用有机农牧业精准扶贫 拓展农牧民致富新宽度
“我们在认真总结日喀则市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区范围内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工作,让更多的人从有机产品认证中获益。”市委书记丹增朗杰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日喀则建立了帕里牦牛原种场。原种场草场上的帕里牦牛每一头的耳朵上都有这枚黄色的小标签,进而实现可追溯管理。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丹增朗杰表示,有机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了日喀则市农牧业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现代农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日喀则市是西藏农牧业大市,也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根据生态保护的实际和农牧产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有机农牧业的深度发展除了对保护绿水青山有意义之外对落实国家精准扶贫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当地牧民打成一片的宋长军告诉记者。
“我们按照‘先办学校传技艺、后办银行发红利’的要求,先出钱免费让农牧民进科技培训学校学习种植、养殖新技术,再提供塑料大棚、优良菜种、优质种羊等成型的致富项目,让广大农牧民更直接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张琢回忆道。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主任黄继先从技术专业角度对日喀则农牧业通过有机认证模式发展的路径予以了理论支撑:“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产品价格通常比常规产品高20%-50%,国内市场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价格,一般是常规农产品价格的2-3倍,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黄继先进一步阐述道,而从国外经验和国内情况看,有机产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并对脱贫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有机产品因市场价格高和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等成本投入,农民会因此增加收入;其次,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相应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尤其为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机农业最大限度利用农业物质内部循环,兼顾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的支撑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变呈现出接地气儿的鲜活现实:在西藏亚东县在温室大棚内,来自三岗镇的44岁的卓玛采摘着已经成熟的木耳,她在这个基地工作已经有2年多了。交谈中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很开心,我们每月有1850元的收入,我家上中学的孩子的学费还有家里装修等等花销,我挣的钱都能派上用场………”卓玛的脸上露出质朴纯净的笑容。
在海拔4000多米岗巴县直克乡乃村,雷小红副县长看到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农牧局副局长宋长军,便双手紧握他的手说:“你可来了,好久没看到你了,你一来,我们就觉得特踏实......”看出记者好奇的眼神,宋长军解释说:“我们刚开始给岗巴羊认证的时候,村民们既不了解也不愿意,那时,我一年要从市区到这里往返十好几次,帮着培训和答疑解惑。当时,我的旅游鞋鞋底都跑断了………”援藏干部用脚丈量青山,用心呵护绿水,用科技援藏的大爱精神可见一斑。
说话间,我们来到村民吉律的养殖场,吉律说,每天他都会将他家200多只岗巴羊赶到山上放牧。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他的每只羊都有标识,他在放牧时也更加注意草场的选择、更加关注羊的健康状况。“我们家的岗巴羊,现在每只比原来能多卖出800元。”吉律高兴地告诉记者。
日喀则市亚东县农牧局副局长尼琼指着远处的雪山说,翻过神女峰那边就是尼泊尔,我们这里气候得天独厚,印度洋暖流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又回流,孕育了这片植被丰富的高寒嵩草草甸。图为尼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站在海拔4700多米的“世界高原第一镇”帕里镇的牦牛原种场的牧场上,160多头纯种帕里牦牛休闲地食用牧草,漆黑的身影与蓝天、白云、雪山和绿地构成一幅世间难得的美景。日喀则市亚东县农牧局副局长尼琼指着远处的雪山说,翻过神女峰那边就是尼泊尔,我们这里气候得天独厚,印度洋暖流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又回流,孕育了这片植被丰富的高寒嵩草草甸。“现在是5月,嵩草刚刚返青,这里的草对于帕里牦牛而言,简直就像“冬虫夏草”,珍贵得很。”
“这里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也是帕里牦牛品种保护、良种繁育工作的基地。”据尼琼介绍,整个亚东县帕里牦牛年存栏约2.08万头,多年来都是以种业为主,肉业为辅。2015年,帕里牦牛获得有机认证,之后每头牦牛肉的价格增长近1200元,每年出栏的肉牛1500余头,能带来近18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不过,援藏干部们告诉我们,为了长远考虑,决不能牺牲畜草平衡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 尼琼卓玛强调说。
南木林县政府副县长洛次在青山依傍、绿水环绕的草业种植基地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队给我们带来了好思路,帮我们推进有机土豆产业发展和实施万亩饲草基地建设的创新思路和举措,这让我们全县2000多人脱贫.今年销售草产品获得400万元收益,实现群众创收144万元。”
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锤炼有机农牧业产业链条新力度
“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已经落地生根,一系列工作也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在全区干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唯一表扬了这一项目。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指出:“这个项目是西藏未来发展的方向,要大力推进。”
几年来,日喀则市紧密结合优势资源和发展实际,转变职能、降低门槛、优化环境,扶持培育了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好、带动效益好,有市场开拓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加工流通能力,能有效提高有机产品加工能力、生产质量和市场份额的现代化龙头企业。
南木林县政府副县长洛次在青山依傍、绿水环绕的草业种植基地接受记者采访。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宋长军介绍说,为提高生态有机农牧产品附加值,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壮大了仁布达热瓦青稞酒业有限公司、白朗康桑农产品有限公司,形成了青稞原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引进培育了培强生态肉业、西藏天下一品牧业有限公司,实现岗巴羊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生产;培植壮大了南木林县薯曹旭、草、畜等有机原料基地、艾玛土豆产业和雅江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马铃薯产业带;开展亚东木耳的人工培育和销售,大大延伸了生态有机农牧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为了打破养在深山人唯识的窘境,日喀则市各级领导班子积极推荐“有机之乡 生态家园”品牌,加大宣传推荐,借助cctv7、cctv10《味道》栏目以及《国家地理》、《西藏旅游》等等新旧媒体对岗巴羊、亚东木耳、亚东鲑鱼、帕里牦牛、艾玛土豆、谢通门藏鸡和青稞等进行了大力宣传,“洛旦”糌粑、“天域绿”蔬菜、“喜孜奶羌”青稞酒、艾玛土豆、岗巴羊等一批具有日喀则地域特色、优势明显、闻名区内外的农牧产品成本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内外售价市场不断拓展,日喀则“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品牌已经有效打响。
破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难题的路径已经打开,但通往成功的路上还有未可知的变数,如何把变数变为常态,日喀则市率全国之先全力打造“有机之乡·生态家园”的品牌的同时,努力开拓创新全力打造有机农牧业产业链全链条。
“我们引入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拼体力,拼智力’等符合日喀则发展实际的先进理念,抓住日喀则农牧产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实施了质量体系认证等标准化战略,激活了日喀则农畜产品沉睡的附加值,引领日喀则生态有机农牧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将先进的有机产业生产和营销的理念带到了日喀则,我们聚拢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商前30强打通网上销售通道,同时,聘请高水平营销团队,在中外持续打响‘有机认证 生态家园’品牌。”张琢介绍说。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日喀则市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区域优先突破”的方针,在全市开展土地流转,集中涉农资金,依托市场和围绕龙头建基地,做大做强了青稞、无公害蔬菜、马铃薯等产业基地,为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市已扶持培育了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加工流通能力的现代化龙头企业17家,实现一产产值27.97亿元。
未来“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已经纳入日喀则市“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将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保障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径,从制度保障上护航生态保护。
“组织保障上这项工作的统筹已经深入到各乡村;人才保障上也已经落实到位;财力上已经筹集到数千万的资金解决市场运作的困难.总之,所有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绝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张琢语气决绝。
打通发展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日喀则建设者和援藏者的雄心并没有止步。“‘有机之乡·生态家园’,这件事,我们不抓透亮,誓不罢休.....尽管援藏有期限,我也将离任,但我们的心还在这里,我们的畜牧局副局长宋长军还将留任一届。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也会作为特别顾问常回家看看......”张琢的话音未落,日喀则市人民政府4楼办公室采访现场响起热烈而真诚的掌声。
西藏酒类行业中唯一的一个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商标品牌。江洛康萨青稞酒2015年成功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图为该酒第四代传人丹增卓嘎在向记者介绍公司的酒窖。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真心舍不得黑龙江援藏干部张琢他们走,三年了,他们把质检系统独有的质量技术标准认体系融入日喀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以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模式助力西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我们的有机认证产品小土豆扬眉吐气有了大市场,还走出国门,卖到了尼泊尔和印度等地。未来,尽管我们的推介之路还很漫长,好在宋长军他们还在,我认准了这条道,我是扛着有机认证大旗屹立不倒的人……” 5月24日,西藏日喀则市雅江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勤激动地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诉说着日喀则市打造“有机之乡·生态家园”品牌带给他的感受。
王勤的话音未落,宋长军说:“没事,我们总领队带领的队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的团队,留下来的我和你们一样还会不仅冲锋在前,还要带好后来者,继续帮扶我们的日喀则继续守护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就像我们的总领队所说‘有机之乡·生态家园’这件事,‘我们不抓透亮,誓不罢休’………”
责任如山,大爱无疆。日喀则,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牵挂的地方,绿水长流,青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