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即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脑实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易遗留后遗症。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人被带毒蚊叮咬后,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病为脑炎,发病率一般在2/10万~10/10万,病死率比较高,为10%左右,本病主要侵犯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乙脑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后遗症严重,约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临床上急起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人和动物均可感染乙脑病毒发生病毒血症而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病毒含量低,不是主要传染源。动物包括牛、羊、猪及鸡、鸭等,尤其是猪感染率高、更新率快、血病毒含量高,成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传播乙脑病毒的是库蚊、伊蚊和按蚊,其中主要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脑炎流行地区的主要媒介。棕褐色小型蚊种。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触须尖端为白色;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第2-7腹节背面有基部淡色带)。其它蠛蠓、蝙蝠也是乙脑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10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乙脑患者主要为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率有所上升。
(四)流行特征
主要发生在亚洲,我国除东北北部、新疆、青海、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我国主要发生在7、8、9月,呈高度散发。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多为l0~14天。
(一)典型乙脑可分为四期
1.初期:起病后l~3天。起病急,体温l~2天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可有精神萎靡或嗜睡。
2.极期:病程第4~10天,上述症状加重。
(1)高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可有嗜睡、谵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多持续一周左右,严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昏迷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3)惊厥或抽搐:多见于病程第2~5天;可先有面部、口唇等局部抽搐,继之为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抽搐,多持续数分钟,均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发绀、呼吸衰竭。
(4)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氏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亦可发生外周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先快后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呼吸节律整齐。患者多伴有脑水肿及脑疝,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反复、持续性惊厥、抽搐,瞳孔忽大忽小、大小不一,对光反射消失。
(5)其它神经系统表现:可有浅放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出现病理性锥体征,如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大小便失禁或潴留,并可出现肌张力增高及肢体强直性瘫痪。此期病情最严重,高热、持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其严重症状。
3.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多于2周左右逐渐恢复。严重病例的神志障碍、痴呆、失语、吞咽困难、瘫痪或精神失常等症状恢复较慢。
4.后遗症期:上述精神神经症状6个月仍未恢复则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有的持续终生。
(二)临床类型
按病情轻重如发热、精神神经症状、呼吸衰竭情况分以下类型:
1.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5~7天;易误、漏诊。
2.普通型:最常见。体温39~40℃,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或病理反射,病程约7~10天,预后良好。
3.重型:体温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可有精神神经症状,少数留有后遗症。
4.极重型:又称暴发型。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体温l~2天内可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深度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中枢性呼吸衰竭,多在极期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
(三)并发症
发生率约l0%。常见继发感染,可有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褥疮、败血症等;因应激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三、乙脑的预防措施乙型脑炎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针对乙脑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
1.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早期发现病人,及早治疗。尤其是以前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近期出现高热(39℃以上)伴呕吐、嗜睡、昏迷及抽搐的儿童或***,应及早送条件较好的县级医院进行治疗。做好家畜、家禽的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做好灭蚊、防蚊。消灭蚊虫孳生地。认真清扫卫生死角,清理积水、疏通下水道,清除杂物,消灭牲畜棚内(特别是猪圈)的蚊虫,重点是做好猪舍的卫生管理和灭蚊。室内可采用各种高效低毒的喷射剂或电热灭蚊蚊香,如彩虹、枪手等。室外灭蚊重点范围为150米,尤其是阴阳沟、竹林等蚊虫孳生地和栖息地。可采用敌杀死、大功达等药物进行喷洒灭蚊。
滞留喷洒常用药剂及用量:氯氰菊酯,用量0.5g/m ;溴氢菊酯,用量25mg /m或二氯苯醚菊酯,用量25mg /m。
难以消除的积水可采用杀虫剂倍硫磷:乳剂11.3-22.4mg/m,粉剂5-10ppm,颗粒剂11.3-17.0mg/m喷洒杀灭蚊幼虫。
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项非常有效措施。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的目标儿童,实行免费接种;对其他不属于扩大免疫规划对象的儿童,本着自愿付费原则的接种。
【本期专家】王晓丽,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直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科科长,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多年,是沈阳市疟疾、布病、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