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水稻种植户需警惕,该病为害损失大,抓好苗期预防很关键

2024-4-5 6:11:43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远距离迁飞性的白背飞虱传毒,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均能感染,轻则零星分布,重则呈成片分布,一般早稻发生较轻,主要在中、晚稻发生,表现为严重矮缩,严重枯死。据植保部门信息显示,今年在4月下旬始见白背飞虱成虫,且比去年同期白背飞虱数量明显较多。当前正值中稻育秧时期,为科学有效的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害,减少产量损失,应正确认识黑条矮缩病危害特点,做好防控措施。
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5个基本症状:
1、明显矮缩,中、晚稻大田分蘖盛期前感病稻株是正常株高1/2至1/3,重病株早枯死亡;
2、发病稻株叶色浓绿,上部叶片基部有凹凸不平的皱缩;
3、病株地上数节有倒生气生根及高节位分枝:
4、病株茎杆有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典型症状是拔节后茎杆上有蜡白色串珠状突起,后变黑褐色;
5、病株根系少而短,呈黄褐色,易拔起。
二、发病特点1、白背飞虱传毒特点
白背飞虱若虫最短获毒饲养时间为5-10分钟,从获毒至可传毒的间隔时间为3-5天,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分钟。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
2、监测防控难
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难,病害的流行与白背飞虱的发生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毒源充足的情况下,白背飞虱发生早、发生量大,病害一般较重。白背飞虱一般由南向北逐渐北迁,在华南或西南稻区迁入期早而江西早稻多以本地虫源为主,但虫源发生量大,危害重。
3、为害损失大
江南和华南稻区,一般发病面积占当地水稻栽插面积的5%-15%,发病田块病丛率一般5%-10%,病丛率超过30%、发病严重的田块占5%左右,在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发生严重,部分田块病丛率高达80%以上,造成许多田块毁种绝收。而从田间观察情况看,秧田感病后再秧田改成本田,本田基本绝收:水稻秧田苗期、本田分蘖前期发病后一般减产60%以上:分蘖期至拔节期发病产量损失30%以上;孕穗期发病产量损失10%以上;后期感病产量损失在5%以上。田间发病表现一般是杂交稻重于常规稻。
三、防治措施由于该病传毒媒介具有迁飞性,从秧田感病,侵染越早,发病越重,因此防治上要特别抓好秧苗期、移栽前防治,减少用药成本。
1、中晚稻秧苗在一叶一心期和二叶一心期:选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加宁南霉素或醚菊酯,兑水30公斤喷雾。
2、中晚稻秧苗移栽前2-3天:选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加宁南霉素或醚菊酯,兑水30公斤喷雾。同时,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集中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秧苗数,保证基本苗数量。
3、栽后10-15天:大田分蘖初期,选用噻虫嗪或醚菊酯+香菇多糖,兑水30公斤喷雾,。对大田分蘖期丛发病率2%以上,及时将病株拔出直接踩入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量及有效穗数。
#谷丰计划# 图片取自网络,若有侵权望联系删除!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