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点点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中,《驭风男孩》获奖。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最终结局也并非完美。却在豆瓣拿下7.9高分,高口碑、好评不断。
故事主人公是黑人。
一反平常,没有涉及到敏感的种族问题,也没有把噱头放在极端的苦难镜头中。而是聚焦于黑人平静的种植生活里。
在这些镜头中,观众得以看见黑人真实的生活状态,知晓他们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决心。
非洲,马拉维。
这个国家,是世界最落后国家之一。别的国家都已迈入信息时代,这里却迟迟没有通电,靠种植为生。
对于马拉维人民而言,太阳和雨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决定他们的耕种成果、来年收成多少。
换言之就是:靠天吃饭。所以,劳动之余,马拉维人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祈祷,希望老天能够对大家好一点。
最近,这片土地出大乱子了。
水涝导致无法种植,水涝过去,最佳种植时期也跟着过去。想要亡羊补牢,却又迎来干旱。
想要再次种植的话,必须等明年。但,大部分居民家中都没有钱、没有存粮。今年收成缺失的话,会直接导致人口死亡。
无助、迷茫、绝望。
这一刻,马拉维人民只剩下这三种情绪。不敢想象之后的生活。
政府前来慰问,发放两卡车粮食,不够灾民门塞牙缝,还引发了可怕的人性危机:欺负妇女儿童、从弱小者手中抢夺。眼看着,事情就要朝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下去…
《驭风男孩》前半段,是马拉维人民愚昧的生活群像:靠天吃饭,不懂学习,不懂变通。
故事年代为2001年,21世纪初,电力早已普及。他们却完全不了解,不知道用电改变农耕生活。
男孩坎宽巴,是马拉维人民中的另类:渴望知识,眼光长远。
得益于开明的母亲,家境贫寒坎宽巴获得上学的权利。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学习各种各样新奇的知识。有和科学有关的机械理论,也有也物理有关的动力守则。
这些知识,给予了坎宽巴灵感。
看着被旱灾困扰的人群,他灵光闪现,想到把风能转换成电能、用电能从地底抽水的办法。
为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坎宽巴苦读书籍,找来好几个小伙伴,一起实验研究。数不清多少次失败后,他们制作出一台简易风力发电机。
坎宽巴非常兴奋,第一次意识到:知识可以转变成改变现实的力量。
他赶到父亲面前,向父亲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意图说服父亲,在大人的帮助下制作大型发电机。
未曾想到的是,父亲不仅不支持他,还把他批判得体无完肤…
显而易见,影片的主旨是批判愚昧。
通过马拉维人民日常的祈祷中、通过父亲批评坎宽巴的强烈戏剧冲突。
坎宽巴说:“我知道一些你不懂的事。”
父亲却充耳不闻,一味强调:“你现在要学会耕种了。”
言下之意为:你懂那些有什么用,在这片土地上,学会耕种才是最重要的。
在父亲看来,读书没有任何用处。
不管坎宽巴怎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他都不为所动。甚至于发展到最后,他愤怒异常,认为坎宽巴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当马拉维人民亲眼见到坎宽巴的成功的实验、水真的从水管里流出来时,所有人都震惊异常,不敢相信自己看见了什么。他们很愚昧,没接触过知识,也没感受过科技成果。
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愚昧无知。井底之蛙,还以为自己掌控了所有。这种反差感,才是电影最震撼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完全改编自真人真事。在世界上某个地方,确实存在这样一群没有知识的人群。
少年坎宽巴的经历,是一个励志的存在,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象征。在他身上,观众能看见追求知识的重要性,也能看见那份抗争贫穷生活,为自己夺一个光辉未来的执着。
从这一点来看,《驭风男孩》有点劝学片的意味在里头。
但是,它仍旧非常好看。导演的镜头很含蓄,描述马拉维人民落后的生活时适当给予希望,将坎宽巴作为典型人物摘出,以个人的前进意识暗喻整片土地的更迭未来。
画面干净好看,有世外桃源的感觉。后半段实验成功制作出发电机时更是励志、热血沸腾。
但凡看过,就会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共情、所感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