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十年代的农村,有很多特色标签,在很多人的回忆里,除了美好的童年经历之外,也有一些让人现在想起来依旧头皮发麻的事情,比如虱子跳蚤,以及寄生在人们体内的蛔虫。上个世纪的农村,蛔虫病非常普遍,几乎人人都得过,尽管这种病症不会致命,但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蛔虫病在经济条件差的地方高发,尤其是从前的农村,人们的卫生意识也很差,很少有洗手的习惯。大人们成日在稻田和庄稼地里忙碌,满身都是泥巴,身上就没有几天是干净的。小孩们有的跟随父母到田地里玩泥巴,累了直接在草堆里睡觉,回到家里更是不用洗手拿起东西就直接吃。这样的生活习惯导致了“病从口入”,蛔虫卵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人们的体内,寄生在肠道里,之后再继续繁衍。
不过现在的农村和从前比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蛔虫病更是几乎灭绝,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当然跟人们的生活水平离不开关系。现在的农村家庭对孩子也很讲究,卫生方面更不用说了,家家户户都有楼房,年轻一代的媳妇们也很爱干净,动不动就打扫,窗明几净的,根本没有滋生细菌的地方。
现代人养育孩子也和从前不同,从出生开始就讲究优育,哪怕是农村的孩子也是如此。小孩用的奶嘴奶瓶,年轻的妈妈们都会用开水消毒之后再使用。平时孩子的衣物也总是要经过阳光的暴晒。而那些到了玩耍年纪的孩童,长辈们更是教导他们饭前便后都要认真洗手,这样的好习惯渐渐的流传下来了,农村的孩子们也就远离了蛔虫病。
除了卫生习惯之外,现代人吃的东西也比以前精细很多。不少农村小伙伴都表示,从前老家的泉水和井水很甘甜,可以直接喝。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这些水都是长期存储在野外的,难免会有一些野外的昆虫或者动物接触,二者之间互相传播,水里也容易含有细菌。虽说这些水是天然的,但如果没有烧开直接喝生水,虫卵就会跟随水源进入体内,这也是为啥从前的农村孩子总是得蛔虫病的一大重要原因。
杜绝病症要从生活习惯上做起,但外界的医疗条件也很重要。以前农村孩子得蛔虫病,父母们会给吃糖丸,这种药专门治疗蛔虫病,曾经是很多80年代农村小孩心中难以忘怀的“美食”。不过后来这种糖丸因为副作用被叫停,改成了更加高效的疫苗。如今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每年都要打疫苗针,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各种小儿病症的发生,其中就包括蛔虫病。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不会再得蛔虫病,但依旧有一小部分患者存在。这部分人多是因为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喜欢暴饮暴食,且身体抵抗力比较弱,才会被蛔虫有机可乘。所以大家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查,若是出现睡觉喜欢磨牙,或者流口水,伴有乏力腹痛等等,就要警惕是否中招,及早到医院检查。关于蛔虫病,大家还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