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期食品在线上线下的火爆销售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很多人开始了解临期食品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食品品类。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
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
以一年保质期的食品为例,国产商品过了生产日期往后的4个月,进口商品过了6个月,往往就不能进入常见渠道售卖。但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清仓渠道非常分散,它们大多体量很小、位置偏远、无计划性和可预测性,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销售速度很低。此外,市场情况变动较快,各上游商家很难做到精准预测,在批发、供货和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临期但还未出售的产品,这就导致了滞销品需要处理的局面。食品一旦从临期商品变成过期商品,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就是负资产。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因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损耗高达上千亿元。有业内人士称: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已经突破600亿美元,按5%的库存沉淀计算,这就是上百亿人民币的市场,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庞大。
日本对食品保质期的要求一向严格,大量食品在临近“消费期限”时就会被清理。根据日本国内媒体的统计数字,日本每年因此浪费的食品数量,是联合国粮食援助的两倍,庞大的数字使得日本开始积极鼓励民众购买快过期的产品,呼吁减少食品浪费。
然而,随着临期食品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挖掘,如何保证临期食品质量与安全,成为更多消费者会考虑的问题。
目前的临期食品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商家并不标明商品的原价、折扣信息;有的临期食品甚至并没有给消费者多少优惠,一些商家打出打折的广告,实则并没有为消费者优惠多少,背后原因就在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没能得到相应保障。临期食品在一些无良商家眼中,甚至就是继续坑骗消费者的道具与噱头。
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曾明确,临期食品在售卖前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一些地方针对不同食品设置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和明确期限。此外,还应该制定临期食品回收、交易规范,严查临期食品商店的经营资质和进货渠道,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和保质期标识,对于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行为严惩不贷,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此文由《有农有艺》全球农业研究室编写,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