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孩子问起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家长们总是用嫦娥的故事来回答,其实,现在的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中秋节到底是怎么来历呢?
早在先秦时期,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祭月当然得有月亮,但是秋分在公历上,相当于每年的9月22或23日,相对应的农历未必是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不一定有月亮。所以人们从一开始在秋分祭月,逐渐转变到在八月十五这天祭月,这就是所谓的中秋节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月坛。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建的。如今的月坛公园,仍然留存着很多关于祭月的印记,每到中秋时分,还是会有很多人来这里祭月赏月。园中的揽月亭、夕月亭、邀月亭等等,都是寓意中秋月圆之时,盼月赏月的心境。还有那咏月碑廊,一首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词,细细读来,仿佛也能体味到当年皇家祭月时的恭敬之情。
《北京岁华记》中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是这样说的: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里面提到的符上兔的形象,就是今天的兔儿爷。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过中秋节,北京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兔儿爷,因此兔儿爷成为北京中秋节的形象大使。兔儿爷本是北京的传统玩具,形象多种多样,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儿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得描着点儿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和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均匀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月满中秋至,中秋时间,人们不仅祭月、赏月,还要吃月饼、赏桂花、品桂花酒,这些习俗,从古一直延续到今。如今,这象征月圆的月饼,也是花样百出,馅料的种类多的,让你忍不住要赞叹,真是太贴心了。农历的八月,也正值丹桂飘香之时,在苏州一带,桂树逢秋分时节开花。《清嘉录 木樨蒸》记载,俗呼桂为木樨,有早晚二种,在秋分开者为早桂,寒露节开者为晚桂。所以桂花也就成为秋分时节的一道景致,遥想在月圆时分,缓步在桂花树前,闻着扑鼻的桂花香,惬意的很。
中秋夜夜常出现在文人豪客的作品之中,相信大家可以不假思索地吟出好多关于中秋的诗词,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是名著中的中秋夜美景,你详细读过吗?比起诗词,四大名著中关于中秋的描述读来更令人惊叹!
《三国演义》的中秋
《三国演义》中唯一提到中秋节的是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水浒传》的中秋
在经过梁山泊两个多月的车轮酒水战的情况下,卢员外直喝得二目发直,四肢发软。眼看中秋将至,卢员外终于又鼓起勇气向宋江辞行。可惜他不知道后院已经起火,夫人和管家公然造了他的反。“一别家山岁月赊,寸心无日不思家。此身恨不生双翼,欲借天风过水涯”此时的卢员外归心似箭。哪知却被奸夫淫妇设计弄成了反革命,被押到大牢。可怜的卢员外,只能在铁窗中望着中秋明月,在寒中刀锋的月光中找寻着过去大摆宴席,宾朋满座,喝着美酒,搂着娇妻的中秋遗梦。
《西游记》的中秋
《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提到了中秋节,这一回的妖怪就是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下面这封信是黄袍怪的老婆百花羞让唐僧带给家人的:“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
《红楼梦》的中秋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薛宝钗、史湘云在大观园摆开螃蟹宴,请贾母等都来赏桂花吃螃蟹,这也是《红楼梦》里气氛最和谐、最有诗情画意的一次聚餐。酒席的下半场就是菊花诗会,以《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十二题即兴赋诗。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到佳作前三甲《咏菊》《问菊》《菊梦》俱为林黛玉一人所赋,《咏菊》中两个对仗“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尤其巧妙,可谓艳压群芳。以及宝钗的那首“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被大家评为食螃蟹绝唱。
季节轮回,年代更叠,到了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贾府男女老少聚集凸碧山庄赏月,这次中秋家宴却暗含萧条之气。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伤怀,自去俯栏垂泪。”诗社原本约定中秋举办诗赛,一起赏月,一起赋诗。可宝钗等人另有安排,诗社活动也就无法举行,大家都散了。只乘下史湘云一人安慰林黛玉,约她去山下凹晶溪馆联句吟诗:“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二人到了水边,望一会天上月,又望一会水中月,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起诗来。一只暗影中惊飞的白鹤,使史湘云如有神助,吟出佳句“寒塘渡鹤影”。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对上一句“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叫绝:“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
最后祝看到这里的您,中秋阖家团圆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