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中原地区,连年战争,森林被毁,水土流失,气候发生了变化,雨量逐渐减少。宋都汴京(今开封市)的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街市热热闹闹。但汴京气候干燥,尘土飞扬。蓦地,只听得远处锣鼓喧天,唢呐齐鸣。人们踮脚翘首观望。“公主出嫁了!公主出嫁了!”小孩欢快地奔走相告。走在最前面的几十人整齐地排成两行,左手提着水桶,右手拿着扫帚,边走边洒水降尘。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生动地记载了这一壮观的场面:公主出降(嫁),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系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
当时,把洒水降尘称为“水路”。享有这种“水路”待遇的只有那些“亲王公主”,平民百姓或一般人家都是无法享用的。据《清波杂志》载,一般富贵人家外出,洒水者手里拎的是水罐子。直至清代末年,西太后外出还是沿用了细沙铺路,人提水罐子洒水。这种洒水开路、除尘降土的方法沿用了许多个世纪。“水路”源远流长,它是从洒水扫地变化而来的。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宝鸡县斗鸡台,发掘到一件商周时的青铜器,铜器上刻画了一个洒水人的形象,这人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水正从扫帚上簌簌滴下来。汉代出土的“箕帚俑”中,有的手提水桶,有的手拿簸箕和扫帚。扫地或扫除垃圾时,总要先洒点水以免灰尘飞扬。
人工洒水耗时费工,效率不高。于是,人们又寻找其他的降尘方法。
“掖庭令毕岚……又铸天禄蛤蟆,吐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
——《后汉书·张让传》
毕岚是东汉灵帝时的十二常侍之一,他负责设计并铸造的铜制的“天禄蛤蟆”实际上是蛤蟆形状的人造喷泉。我们不知道设置在“平门外桥东”的这种人工喷泉的数目,但从它喷出的水流入宫中来看,不止一两个喷泉。设置喷泉可以改善局部环境中的小气候条件,多设一些喷泉日夜喷水还可改善卫生环境。但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下,不可能设置更多的“天禄蛤蟆”。而且当时的人工喷泉观赏价值可能多于实用价值。
毕岚除了铸造铜质喷水器外,“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从记载来看,“洒道”也是穷苦居民不堪负担的劳役之一。毕岚负责制造了洒水车,省去了百姓的洒道之劳,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贡献。
“翻车渴乌”的具体形状和详细结构,我们虽然无从了解,但据李贤注解:“翻车,设机车以引水。”可能就是农村过去用的水车,也叫龙骨车。“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可能是一种古代吸水用的虹吸管。唐代杜佑编写的《通典》里详细记载了“渴乌”在“隔山取水”中的使用方法:先用大竹筒雌雄相接,接头处不能漏气,用麻和油漆封裹住,推过山去;把竹筒放在水里,入水五尺,再于筒尾烧松枝桦树干草,当着筒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
利用人工抽水和虹吸现象取水,用于城市的卫生防御,这还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这种洒水车在长安桥西汲水,洒于长安南北大道,大大改变了长安主要交通要道的卫生条件,长安城里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好。
有的疾病是通过尘埃经呼吸道传播的,长期灰尘刺激也可引起慢性结膜炎。灰尘也可污染食物,经食道引起其他一些疾病。减少城市灰尘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古代有过一些洒水除尘的创造和发明,后世没有继续改进和提高,有的甚至失传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秋枫木 半夏 蛤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