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的国际快递业务起步于70年代初:dhl在成立之初便确定了优先发展国际快递业务的战略,1971年dhl在菲律宾设立第一个海外网点,此时fedex才刚刚创立;1972年dhl将业务拓展至日本,彼时的yamato还尚未开展快递业务;dhl以惊人的速度拓展海外版图,1980年其业务即覆盖120余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覆盖180余个,时至今日dpdhl在全球22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快递服务。
经过我们测算,dhl的国际快递业务规模为1160亿人民币,高于fedex(990亿)和ups(920亿),居三大国际综合物流商之首。
全球国际快递市场寡头垄断,dhl市占率最高:根据运联传媒2017年的研究显示,全球国际快递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三大国际综合物流商占全球国际快递市场89%, dhl在全球国际快递市场占有率约为38%,位居首位。
强大的供应链物流设计能力是综合物流服务水平的体现。
dhl供应链物流营收规模世界第一:
规模遥遥领先:2018fy, dhl供应链物流营业收入为1031亿元,市占率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第二名的xpo供应链物流营收仅401亿元。
利润率相近:2018fy,dhl供应链物流息税前利润率为3.89%(4年平均为3.69%),xpo为3.56% (4年平均为3.36%), kuhne&nagel为2.63% (4年平均为3.01% )。
2008年至今,我国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增长超10倍,18年增速反超行业整体增速,成为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长亮点。国际快递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纷纷开始国际化,菜鸟提出“72小时必达全球”、京东表态“48小时通达全球”、ups展开合作。
国际快递和供应链物流是快递公司未来竞争中的未知数,dhl用50年时间将国际快递和供应链物流做到极致,其发展中蕴含的行业特性与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
国际快递业务开创者,八十年代为何失去先发优势
1、疑问:dhl国际快递业务为何在1980s失去先发优势?
dhl抢占国际快递先机,晚来10年的fedex、ups却在1990s与dhl缩小差距:1988-1997年间,dhl国际间快递市占率由54%下滑至40%,12年间下滑14%。
不同于dhl,fedex于1985年以直营模式切入国际快递业务。历时10年的重金投入,fedex不仅完成国际航空货运网络的搭建,而且实现国际快递业务的盈亏平衡。
国际快递业务是否不存在先发优势?中国民营快递公司或者中国邮政是否有可能通过10年建设期,搭设出覆盖广、不亏损的国际快递网络?
国际快递市场不仅包括国际间快递市场,还包括异国本土市场。国际快递市场按照商流性质划分为传统国际包裹赛道和新兴电商赛道:传统的国际包裹赛道是主流;新兴电商赛道又可分为跨境电商和异国电商两条赛道。
2、原因:1980s前后国际快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
包裹需求崛起是造成dhl国际间快递市占率下滑核心因素。1980s前后国际快递运送主体由文件切换至包裹,dhl针对文件快递打造的轻资产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包裹时代客户需求。
文件时代( 1969-1985 ):当时通信技术落后,文件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载体,早期国际快递件中80%以上是文件。
1985年后国际快递市场进入包裹时代:
包裹市场崛起:dhl布鲁塞尔分拣中心每晚处理的包裹占比由1985年8月的21%提升至1987年12月的50%。
文件市场电子替代:1980s电子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无纸化趋势下文件市场受到电子替代冲击。以文件市场中的支票为例,1980-2000年间纸质支票占比由85%下降至48%。
文件时代 :行李快递+加盟制模式适应早期快递市场是dhl崛起的主要原因
dhl早期经营模式:1)加盟制:dhl国内和国际业务均采用加盟制,1975年因诉讼失败被迫拆分国内和国际业务,国内加盟商资产换股权成为合伙人。2)行李快递:dhl早期运送的货物主要为质轻体小的信件,通过航空乘客行李进行运输。1979年业务范围扩展至包裹后,运输转向货舱租赁为主,自购飞机为辅的方式。3)扁平化:dhl组织架构弱化总部管控,直至1983年才于伦敦建立起名义总部mri,各地区网点拥有极大自主权。
行李快递+加盟制模式适应早期快递市场是dhl崛起的主要原因:1)加盟制因地制宜实现快速扩张:各地加盟商多为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2)行李实现低成本扩张:通过与航空公司合作,绕开自营模式涉及的航空管制问题的同时避免了高资本投入;3)扁平化组织架构给予网络充分灵活性:通讯技术落后背景下,管控困难,加盟商的高自主性有利于快速响应复杂情
qq: 291858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