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行业规模约1.5万亿,龙头企业迎来大发展,生猪养殖中的投资盛宴

2023-11-5 7:04:34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生猪养殖行业具备大行业、小企业的行业特征,意味着行业空间广阔,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以猪为核心形成了猪产业链,猪肉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三大业务板块,即上游的生猪养殖,中游的屠宰和下游的肉制品消费。生猪养殖企业购入种猪、饲料、疫苗等产品,经过母猪产仔和小猪育肥等步骤,生产出育肥猪。生猪屠宰企业购入育肥猪进行屠宰,将其加工为生鲜冻肉,其中一部分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另一部分则用于供应下游肉制品加工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购入猪肉后进行产品深加工,最终形成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经由超市、卖场等渠道进入消费者手中。
猪周期的形成猪周期就是指整个产业链价格的周期性变化,我们说猪周期向上就是生猪、猪肉的价格上行,猪周期向下就是相关价格下行,这种周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养殖分散化、猪仔到出栏的周期较长使得养殖和市场需求出现调整的时间差,养猪业分散,行情好的时候纷纷加大养殖,没有统一的协调,直到全行业亏损,叠加行业对市场反应慢,意识到养猪不赚钱的时候,大批生猪还未出栏,这就在育肥猪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中,猪肉价格上涨,消费出现疲软,加剧了这种波动,消费的疲软是猪周期的结果,不是原因,是一种伴生现象。这个点要抓对了,猪周期不要盯着消费端,虽然消费端是一个信号,但是比较晚。
如图所示为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循环为:
如图为生猪养殖过程:
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商品的本期需求量决定于本期的价格。如前文所述,我国散户养殖占比较高,散户决定未来产量的依据主要是本期价格,于是形成了猪价上涨——供应增加——猪价下跌——供应减少的轮动模式;由于母猪到育肥猪出栏的时间约为12 个月,故周期时长为4 年左右,最快三年,慢了五年。事实上自从1995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过六个完整的猪周期,时长分别为47个月、48个月、36个月、35个月、60个月、49个月,其中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在每个周期时长不等,但是六个周期的中位数基本相等,一半一半。
猪周期的判断指标周期的变化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造成生产端的产能变化,这种变化在调节养殖资源的配置方面具有滞后性,所以我们判断猪周期的直接指标就是猪价,更准确是猪价和生产成本的关系,通过判断养殖端的盈利去推测供给的变化,但是从猪价去考察猪周期在时间上有滞后性,我们必须寻求时间上的先前指标。
1、 仔猪的数据
从养殖链上游仔猪层面,可以关注仔猪价格、销量、仔猪料产销量等指标,从而预判猪价的变化。
仔猪到生猪出栏需要经历70 天保育期+4 个月育肥期,合计期间在六个月左右。仔猪价格反应行业去产能程度,它受供需两方面的影响,供给减少或者需求增加都会导致仔猪价格上涨,反之下跌。考虑到养殖周期,仔猪销量一般反应5-6 个月以后的生猪供给,这个很容易理解。
养猪产业的相关数据查询渠道: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搜猪网、农业部官网、猪易数据、中国政府网、农业农村部等。
从反映养殖户对短期猪价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仔猪价格走势分析,2018 年5 月-2019年2 月份,全国22 省市仔猪价格维持在21-27 元/公斤区间,处于2014 年以来的较低水平,3 月份以来随着生猪价格快速上涨,仔猪价格也不断走高。截至2019 年3 月底,全国22 省市仔猪平均价格已经超过40 元/公斤,15 公斤的仔猪报价普遍在600 元/头以上。
仔猪价格的快速上涨一方面反映养殖户对后市生猪价格的普遍看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导致的仔猪供给短缺,尤其是优质仔猪短缺更为严重。根据经验判断,猪价将在六月左右体现,事实上叠加猪瘟事件的去产能,我个人判断猪价将在五月份开始反弹,而且幅度超过以往。
事实上我对这个指标是非常质疑的,原因如下:仔猪价格上涨 半年后的生猪价格会怎么走呢?一方面反映仔猪供给不足,也反映了养猪户看好后市,怎么解释都对。价格上行可以持续一年到两年之间,仔猪只能影响半年后的供给,是大周期的小因素。我的思考结果是根据养殖成本和生猪价格,做埋伏提前进去死等。
我觉得这个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行业拐点的辅助判断。判断猪肉价格变化直接指标是存栏量,但是时间上做周期股有些滞后了,用成本判断也有可能资金耗一年拐点迟迟不来,生猪价格持续停在底部。这次温氏股份的一季度亏损就在我预料之外了。
2、 母猪的相关指标
首先解释两个名字,二元母猪和外二元母猪。二元母猪, 即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或者是大白公猪与长白母猪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长大或大长) 母猪。外二元母猪,父母本均为不同的外来品种所培育的二元母猪叫外二元母猪,具体指的是由两个国外引入品种猪之间进行杂交生产的杂种母猪,如目前最常见的大约克×长白、大约克×斯格、杜洛克× 大约克、 杜洛克×长白等.这种外二元母猪具有体型大、瘦肉率高、产仔数适中、体态丰满、四肢强健、背腰平直、不踏蹄不拖肚等优点,在饲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和市场价位,多数 养殖场、养殖户喜欢饲养的基础母猪群。
从养殖链上游母猪层面,认为可以关注母猪价格、存栏量、母猪料产销量、母猪屠宰量等指标。按照养殖传导周期,二元母猪价格变化可以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价格走势产生滞后影响。对于自繁自养养殖户,一般会购买4 月龄的后备母猪,饲养4个月后成为能繁母猪,再进行配种、产仔、出栏,时间周期是14 个月左右,见生猪养殖过程。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根据指标分析后市是一种概率行为,没有绝对的准确,尤其不能搞反逻辑关系,同时注意相关数据的反身性。举个例子,某券商关于猪周期的后市分析如下:2018 年5 月-2019年2 月份,全国22 省市仔猪价格维持在21-27 元/公斤区间,处于2014 年以来的较低水平,3 月份以来随着生猪价格快速上涨,仔猪价格也不断走高。我们原本是想用仔猪的价格去推测生猪价格的变化,但是在券商的分析中又用生猪的价格去解释仔猪的价格变化,我们承认在现实中两个数据确实有互相形象,这种影响说明两者之间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决定价格的仍然是直接的供需平衡。
在考虑实际的供给量的时候,还有一个数据需要注意,这就是msy,即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msy=psy*育肥猪成活率,psy为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根据《众粮科技》18年二月份的分析,目前国内msy的平均水平为14.4,优秀的可以达到20,而国外可以达到25,以年出栏万头而言,分别需要母猪700头、500头、400头,相比之下成本和效益迥异。
通过考察养猪场的实际生产效率,更有助于我们判断后续的供给量变化。
猪周期的本质猪肉是最终消费品,供求格局的变化价根本原因。猪肉产量 =能繁母猪存栏(产能)*msy(生产效率)*出栏体重(库存),就像一个制造业的工厂一样。
历史周期具有以下特点:
1、 长周期,猪价趋势性上行。也就是说,每轮猪价波峰波谷的价格,都是逐级往上提升的。这种长周期下的趋势性上行,主要是受成本的驱动。即人工、土地、饲料等成本名义价格的变化,决定了猪价的长期趋势。过去20年名义成本价格的持续上升,推动了猪价的趋势性上行。
2、中周期,猪价呈现3-4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主要是由散户为主的养殖结构以及生猪的生长周期所决定。这也意味着,随着养殖结构的变化,周期性规律也将发生变化。
3、 短周期,猪价年内波动具备明显的季节性。这主要是由供应及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导致的。但季节性只能延缓或者加速周期,并不能改变周期趋势。
单从中周期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 每轮周期的底部,在生猪亏损后还会存在猪价的二次探底。这主要是因为生猪的供应减少要滞后于能繁母猪的供应减少10个月,当猪价出现第一轮下跌导致行业出现亏损的时候,能繁母猪的供应开始减少,但是生猪的供应要在10个月之后才会减少,能繁母猪高点对应的10个月后才是生猪供给的高点。历史来看,09-10年和14-15年均存在相差约11个月的两个猪价底部。
2、 近年来看,随着养殖规模化的提升,猪周期下跌持续时间在拉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规模化的提升,规模企业抗周期能力强,不仅再周期下行期较难减产,而且会存在逆势扩张的行为,从而导致周期下行时行业产能退出减弱。
3、 疫情会对周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过去的三轮周期来看,从二次探底之后计算,15-16年的周期上涨15个月,猪价涨幅99%;10-11年的周期上涨17个月,猪价涨幅103%;2006年在蓝耳病的影响下则持续上涨23个月,猪价涨幅高达192%!
切记:我们在分析仔猪价格和母猪数据的时候是在评估较短时间内的生猪价格变化,一定要注意自己分析的大背景是在什么周期,否则就会陷入数据的迷雾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养猪技术的发展条件下养殖成本的结构性变化。
非洲猪瘟下的投资机会分析从历史情况来看,疫情爆发初期养殖户普遍出现集中抛售情况,导致猪价下行;随着疫情的逐步发展,育肥猪出栏量逐步下降,母猪产能逐步出清,期间猪价处于震荡期;在疫情中后期,猪价开始上行。疫情越严重,猪价弹性越大。
此次非洲猪瘟加剧地区间猪价分化,产区产能逐步出清,但受制于屠宰产能,出清并不迅速也不彻底;待后续政策松绑后,将出现产能断崖式出清现象;销区产能稳定,受环保因素限制,产能增长不可能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受仔猪调运政策的影响,销区产能或可缓慢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非洲猪瘟加剧产能出清幅度,加大地区间价格差异,猪价拐点或将提前到来。
在猪肉进口层面来看,我国进口猪肉量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新华社消息,2019 年3 月22日,来自葡萄牙的24.99 吨冷冻猪肉抵达天津口岸,是中国与葡萄牙签署输华猪肉双边协定书后,首批抵达中国港口的葡萄牙猪肉产品。根据美国农业部3 月14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上周向中国出口23846 吨猪肉,占当周总出口量的47.4%。我们认为,虽然进口猪肉在数量层面有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从绝对量来看,与我国猪肉总消费量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2018年我国进口猪肉占消费比约为2.14%。进口猪肉这个行为可能短期对猪价产生轻微影响,但该类影响无法持续。
这里引用招商证券在2016年关于进口猪肉对国内市场影响的分析,在2019年同样适用:
1、瘦肉精标准不一,美国猪肉进口受阻。除中国以外,美国的生猪出栏量排名全球第二。美国fda 允许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使用部分类型的瘦肉精,而国内完全禁止使用,这直接导致从美国进口猪肉遇到较大阻力。由于海关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检验出残留的瘦肉精,特别是猪杂碎部分,这直接限制美国猪肉的大量进口。双汇在收购smithfield 后就立即着手将其美国一半的养殖场改造为无瘦肉精饲养,才使得公司可以从美国进口猪肉。
2.依靠进口无法彻底解决猪价高的问题。据usda 估计,2016 年全球猪肉出口量为761.8 万吨,日本、墨西哥各进口了132、110 万吨,而我国2015 年猪肉消费量是5457万吨,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并不可行。
3、放开进口将冲击国内养猪业,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政府并未放开猪肉大量进口,说明对猪肉价格上涨还未到无法容忍的地步。农业部的表态言简意赅:大量进口不合适。生猪产业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近4000 万户的养猪户,加上上游饲料工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大量的进口替代是不合适的。
须知在养猪的成本结构中,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左右,饲料成本中约60%是玉米。中美玉米价格差异非常大,一方面源于政府的临储政策推升国内玉米价格,此外,美国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成本较低,一正一负造成价差目前高达830 元/吨,美国玉米价格几乎只有国内的一半,是造成养殖成本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任由进口猪肉进入国内市场,我们的农业安全底线将面临间接的巨大冲击。
综合分析,猪周期上行,生猪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必然事件,而且此次周期中涨幅和持续时间都将较以往更强更长。
虽然我国的生猪价格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但生猪产业却正处于规模化和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2018 年我国前十大养猪企业市占率仅为8.10%左右,行业规模最大企业温氏股份出栏量2018 年预计生猪出栏2230 万头左右,市占率仅为3.2%,第二大企业牧原股份出栏1101 万头左右,市占率仅1.6%。对比生猪产业成熟度较高的美国市场发现,2015 年美国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市占率高达41.2%,其中前五大市占率为30.9%,市占率最高的smithfield foods 达到14.5%。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产业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行业集中度和养殖规模化的快速提升都将是必然趋势,而从生猪产业市场空间和集中度提升来看,养猪企业的成长空间都是十分巨大的。而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常态化背景下,生产管理粗放,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养殖户将加速淘汰,大型养殖集团虽然也有感染疫情的风险,但由于产能布局较为分散且防疫措施更加严格,即使短期产能有缩减的可能,长期仍有望凭借资金、管理、规模及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优势实现市占率的快速提升。因此在产业变革阶段,养殖上市公司产能扩张带来的成长属性不容忽视。
生猪养殖企业具备周期+成长双属性特征,年初至今养殖股股价实现大幅上升主要源于市场对猪价预期上涨,该阶段基本已经结束;目前猪价已处于上行阶段,未来股价增长跟随猪价上涨,长期来说,生猪出栏量作为养殖企业穿越周期、实现成长的核心指标,在业绩释放层面具备乘数效应。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