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土传病害频繁、病虫抗药性增加等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应对新问题,大家将注意力转向了生物菌肥产品。
在使用生物菌肥的过程中,一部分种植户发现在提高土壤生物肥力、防控根部病害、提高作物品质作用显着;但是也有用户反映效果不稳定,同一批次的产品在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用量的情况下效果差异很大。经过调查发现,农户使用菌肥中存在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观念和使用方法上,今天就给大家理一下生物菌肥料的观念问题:
对生物菌肥认识上存六大误区
误区
1
靠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
生物菌肥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关系紧密,菌群生长存在周期,这一点是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出现了生物菌肥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的现象。见效慢并不意味着微生物是无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菌肥或菌剂,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
2
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生物菌肥包含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有益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生物有机肥是有益微生物与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菌剂、菌肥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中营养物质及有机物料的含量,使用中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对路产品。
误区
3
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越好
生物菌肥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不同菌种生长习性的影响,盲目的复合,极易造成菌种间的拮抗,影响效果发挥。数量不能代表全部,不但要看菌数量,还要看有效活菌的数量,使用后起作用的只有活菌,有益活菌数量越大效果会表现越好。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因素除了菌的种类及数量外,菌的纯度至关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数及杂菌率超标时也会影响应用,市场上少数不合格产品中会含有致病菌,本意是用有益菌修复土壤,使用了不合格品种,反而会引起致病菌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误区
4
认为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作用可持续多年
部分生物菌施入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成为优势菌群,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化肥的超量使用、杀菌剂的使用、高温闷棚等都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群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要继续保持有益菌群的地位,就需要在作物的生长期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
误区
5
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
农户在选购生物菌肥时只注重是不是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使用了不对症的菌品种,产品效果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用户目的。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
误区
6
生物菌肥可以替代化肥
土壤肥力由生物肥力、化学肥力、物理肥力三部分组成,使用微生物肥料后能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可以间接促进化学肥力和物理肥力的提高。使用微生物肥料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部分化肥的投入。
说了那么多,农大肥业所生产的生物菌肥系列有什么特点呢?经销商朋友该如何对农户解释?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活性物质和功能微生物,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有益菌群的比例,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促进土壤团力结构形成,疏松土壤,固氮解磷解钾,培肥地力,逐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促进作物毛细根生产,增强根系扩展能力,增强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少土壤板结,有效解除土壤连作障碍。
提高肥效利用率
产品中的功能微生物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无机酸性物质可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硅、铁、镁等的释放及螯合,溶解土壤中固化的磷和钾,调节农作物对氮磷钾等不同养分的平衡吸收,综合提高作物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40%~50%。
增强作物抗逆性
产品中的有机活性物质及功能性微生物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真菌和细菌,分解植物根部分泌有毒物质,迅速在植物根际萌发、繁殖、并逐渐转移到植物体内,明显提高作物系统抗性,增强作物的抗旱、耐寒、抗倒伏、抗盐碱、抗重茬能力,同时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抗生素类物质可有有效防治各种由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病害。
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产品中含有的多种有机营养物质可以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保花、保果、延长花期、提高坐果率,使植株健壮,提高农产品维c、氨基酸和糖分的含量,有效降低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使农产品硬度高、表光好、形状好、口感正、产品价值高,作物产量平均提高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