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一边是鱼跃人欢的养殖场景,一边是芦苇摇曳、野草丛生、清波缓流的原生态风貌。盛夏时节,热浪涌动,位于兴化市沙沟镇石梁村的循环水养殖基地,呈现出一幅人、水、鱼和谐相融的画面。总面积400亩的养殖基地,净化区面积达300亩,任由芦苇和杂草自然生长,养殖过程的水体通过自然净化实现循环利用,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相得益彰。 探索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是沙沟镇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破解养殖污染难题的一种新方法。水产养殖大镇沙沟拥有水面12万亩,传统养殖模式会对水体造成一定污染。水体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出在岸上。该镇溯源而上,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综合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自净水”系统,切实减少养殖对水体水质造成的影响。 近年来,以合作社带动的绿色化养殖方式在沙北、官河等村盛行,全镇推广面积达1万多亩。沙北村共有水面9000多亩,4000多亩采用河藕套作龙虾与台湾泥鳅的种养模式,近5000亩水产养殖面积推行了生态养殖模式,村渔业协会将每月10号作为固定学习日,指导会员按照绿色环保要求实施清塘、投喂、用药、调节水质等,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抗生素、渔药等问题,减少养殖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在沙沟,一幅幅“一碧绿叶盖水面,十里荷花十里香”的生态美景图,近年来正以几何式速度扩展。自2016年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虾藕共生、田沟共作”生态化种养模式以来,全镇藕田套养小龙虾面积从当年的3000亩,推广扩大到如今的5万亩,这5万亩藕田有如护水方面的“天然净化器”,不但减少污染排放,还净化了水质。沙沟镇官河村支书李维月是这种生态种养模式的探索者,承包的600亩水面均采用“藕虾共生、田沟共作”模式,藕田的龙虾以腐藕及田间虫子为食,龙虾排泄物成为荷藕的有机肥,减少了藕田药肥用量,真正实现了生态效应、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如今,恢复自然化、自由化水面,正成为沙沟河长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花粉荡通过退渔还湖,恢复自由水面2200多亩,这里将成为传统捕鱼方式“古法捕钓十八帮”的展示基地。2700多亩面积的南荡,改传统养殖方式为“四不”天然放养模式,偌大的水面不投喂饵料、不使用药物、不干塘清塘、不电捕鱼,以养殖小龙虾、食草性鱼类及野生鱼为主。这种生态绿色养殖模式既净化了水质,同时也减少了养殖成本,产出的水产品价格上要比其他塘口高出一截。 沙沟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最美渔村”。在把养殖区当作景区加以规范和管护的同时,该镇把河道当作街道来管理和治理。近年来,镇财政先后投入2200多万元,打造出李中河、潼河、子婴河三条“样板河”,省级河道沙黄河、下官河沙沟段也已拿出实施方案,即将实施高标准“样板河”打造。 通讯员 李祝海 魏建明 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