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教育培训学校办理一份房屋抗震安全检测报告
2019年4月12日今日头条新消息,据房屋抗震安全检测报告市场技术部透露
可以咨询:黄经理(同微信)
点击上面号码直接拨打
--- 承接所有市级、乡镇地区建筑物安全检测鉴定---
我们是依法设立的法定房屋鉴定检测第三方机构。经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核准成立的专业房屋安全鉴定公司,是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认可资质并提供房屋安全鉴定与检测技术服务的机构。
公司除拥有鉴定、冲裁、检测、认证资质外,还拥有设计资质、加固专项资质、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可以提供从鉴定、设计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
检测结论为危险房屋或局部危险房屋的检测报告,须按规定报送市房屋质量检测中心审定。
经检测,该建筑混凝土构件未发现开裂、变形、钢筋锈蚀膨胀、混凝土脱落等损坏现象。建筑物混凝土构件工作状况正常。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5.1.4、5.2.1、5.2.3、5.2.4、5.2.5、5.2.6条,建筑物混凝土构件评定安全性等级为bu级。
兴义市教育培训学校办理一份房屋抗震安全检测报告
我国江苏苏北地区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等原因,经济发展较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落后,校舍施工质量普遍较差,抗震能力弱,对中小学学生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大批校舍倒塌及数千师生死亡,这些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因此,对苏北地区的学校建筑进行鉴定、加固已成当务之急。
由于建筑物抗震鉴定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中小学建筑抗震鉴定工程量较大、时间紧迫,且苏北地区学校建筑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特点,对其抗震鉴定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苏北地区学校建筑抗震鉴定效率及准确性。
2 中小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鉴定
2.1 安全性鉴定的原则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鉴定评级,按构件、子单元和鉴定单元分3个层次,从第一层开始,分层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根据构件各检查项目评定结果,确定单个构件等级(安全性等级au、bu、cu、du),第二层次主要根据子单元各检查项目及各种构件的评定结果,确定子单元等级(安全性等级au、bu、cu、du),第三层次主要根据各子单元的评定结果,确定鉴定单元等级(安全性等级asu、bsu、csu、dsu)[1]。
抗震鉴定的依据及方法
目前,学校建筑主要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6.0.8条规定,中小学校舍用房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2]。另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1.0.3条规定,乙类设防时,6~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3]。
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按房屋的建造年代分类,鉴定方法和内容有所不同:
对于80年代及之前建造的房屋(a类,后继使用年限为30年),鉴定方法可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3]。
对于90年代建造的房屋(b类,后继使用年限为40年),鉴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抗震措施鉴定;第二部分为抗震承载力验算[3]。
对于2001年以后建造的房屋(c类,后继使用年限为50年)的鉴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现有房屋的宏观控制和构造进行鉴定;第二部分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对房屋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3]。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鉴定技术
3.1 初步调查
检测前首先对各中小学校内各建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包括房屋的基本概况、建筑、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情况、使用历史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如建筑、结构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及施工验收资料,画出各建筑的总平面分布图。
3.2 场地及地基基础
3.2.1 场地
苏北徐州等地区多山,对中小学校建筑场地位于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丘、边坡等不利地段时,应对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等进行评估。
3.2.2 地基基础
已有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与其建成时间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时,其上部结构必然会有明显的反应,苏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大多建成时间较长,无地勘报告,故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检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地基基础有无严重静载缺陷。
3.3 建筑物结构受力体系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大开间、大窗洞,抗震墙数量少,平面布置过于空旷,使得承重墙分担荷载很不均匀,部分房屋采用长宽比超限的条型以及l型、y型或t型等不利于抗震的平面形式。汶川地震中有许多教学楼由于结构形式不合理而发生倒塌的震害情况已给我们警示,因此在苏北地区中小学校舍鉴定中应对房屋的结构体系重点检测。
3.4.1 砌体-木屋架结构
苏北农村地区有许多中小学校建筑采用此结构形式,该类建筑由于木屋顶整体性差,缺乏足够的刚度,地震力无法沿水平方向传递,致使承重墙、屋架发生坠落、垮塌。故鉴定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木屋架、屋盖的质量和连接、墙体与木屋架的连接情况。
3.4.2 多层砖砌体结构
“5.12”四川汶川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上世纪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多次地震震害都表明,砖混结构中抗震措施及连接构造对于结构在地震中保持整体性,避免发生整体倒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多采用砖混结构加预制楼板结构。部分砌体结构未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或构造柱、圈梁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中预制楼板与墙体只是简单的浮搭在一起,并没有按要求将拉结筋焊接起来,预制板上也无配筋混凝土叠合层。对此类建筑鉴定过程中应重点从墙体的平面布置、圈梁、构造柱的设置、截面尺寸及配筋、房屋的楼盖、屋盖与墙体的连接等四个方面进行检查。
3.4.3 框架结构
四川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显示,柱端先出现塑性铰、柱端剪切破坏、节点区破坏等现象比较常见,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震损明显,部分结构构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学校建筑中框架结构应着重调查结构型式、截面尺寸、框架柱的轴压比、边角柱的配筋率、箍筋(尤其是加密区及节点处)配置及填充墙、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情况。
3.5 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位及其连接
四川汶川地震中,部分房屋主体虽未出现倒塌,但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由于与主体结构连接不稳,出现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事故。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学校内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单面外廊式,悬挑走廊外端多采用砖砌栏杆,部分栏杆内未设置构造柱及砼压顶,两端与主体结构拉结不牢靠;部分房屋女儿墙高厚比超标、拉结缺失、无圈梁与压顶;突出屋面的楼梯间内外墙交接处大多未沿墙高采用钢筋拉结;部分砌体墙段实际的局部尺寸太小;还有部分房屋外廊采用独立砖柱承重,柱顶两方向均无可靠拉结,鉴定过程中应对以上部位进行重点检测。
3.6 楼梯间
地震时学校建筑物内楼梯间、走廊等为师生疏散、脱离的逃生通道。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学校内砌体结构房屋往往将楼梯间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部位,扭转效应非常明显,有的教学楼将楼梯作为左右两栋搂之间的连廊使用,但无特殊联结加强措施,楼梯与两侧主体弱连接,整体性很差。
楼梯间因平面开洞后刚度不连续,属于平面薄弱位置,地震中极易受损、破坏,故鉴定过程中应对楼梯间进行重点检测。
既有建筑因设计上的原因、混凝土及钢材等材料性能缺陷、施工内在质量低劣、自然环境条件的突变、用户不当使用擅自改变用途或人为损坏结构、地基不均匀沉陷等等所引起的结构的破坏往往反映在主体结构构件的裂缝上。鉴定裂缝的成因、分析裂缝的发展趋势、控制裂缝继续发展,是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内房屋外观质量较差,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承重墙及其交接处出现裂缝,混凝土出现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外露、锈蚀,还有部分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环境潮湿和长期渗漏,导致墙体酥软,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鉴定过程中应对结构及构件的外观质量缺陷及损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8 材料强度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建筑施工质量普遍较差,砌体结构主要表现为砌筑砂浆强度不足、离散度较大,墙体砌筑质量较差,抗震构造设施(圈梁、构造柱等)混凝土浇筑质量差,强度较低;框架结构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浇筑质量不高,强度较低,箍筋最小直径、加密区间距与长度、箍筋弯钩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梁柱节点范围甚至没有箍筋,边柱、角柱、边角柱及楼梯间部位框架柱未采取加强措施。鉴定过程中应对上述部分进行重点检测。
相关产品:教育房屋抗震检测中心 , 培训学校房屋安全检测报告 , 兴义市房屋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