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叫停抗生素,拉开绿色生态养殖大幕
2023-8-25 21:44:27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近年来,养殖业因抗生素滥用引起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被社会广泛关注。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饲料“禁抗”令(第194号公告),明确要求2020年1月1日起严禁使用含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
在此大背景下,养殖、饲料、兽药及相关行业如何直面变化,顺势而为?本期策划,我们一起来了解抗生素的利弊、“禁抗”对养殖业产生何影响,并共同探讨“无抗”养殖技术措施。
使用抗生素的利弊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在禽畜养殖中使用抗生素,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
1.抗生素的优势。①防治疫病:直接对致病菌进行消灭抑制,预防疾病。②促进生产:促进动物生长,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动物饲料利用效率。
2.抗生素的弊端。①病菌耐药性增强:大剂量使用会导致病菌逐渐产生抗生素失效的酶,降低细胞抗生素性等,加上耐药因子的遗传使得抗生素疾病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人们不得不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②药残: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在环境与畜产品中造成残留。进入动物体内后30%~90%的抗生素会随着动物粪便被排出体外,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其余的抗生素则由于很少被内脏器官吸收而进入肉、蛋、奶中,造成禽畜产品药残严重超标,对人们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我国“禁抗”“限抗”现状据统计,当前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原料约为20万吨,使用量约占全球的50%,其中约9.7万吨用于畜牧业养殖。2016年12月31日,我国停止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在食品动物中使用。2016年7月,农业部在第2428号公告中宣布2017年4月30日后停止使用硫酸粘菌素预混剂。
2018年4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组织制定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确定了各地2018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养殖场数量。2019年7月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规定2020年1月1日起严禁使用含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至2020年12月31日,标志着全面禁止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进入倒计时阶段。也就是说,在2020年12月31日后药物饲料添加剂将在饲料中消失,不能用在饲料生产中,只能用在养殖端。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也明确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的时间表。
目前,福建、河南、江苏、吉林等省畜禽养殖业“无抗”发展的措施和管理初见成效。例如,福建省鼓励饲料企业综合运用营养平衡技术和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改善饲料配制与加工工艺手段,研究“替抗”饲料产品,包括酶制剂、微生物制剂、酸化剂、寡糖、抗氧化剂等;鼓励兽药生产企业以中兽药、微生态制剂等安全高效的产品为重点,探索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
“禁抗”对养殖业的影响长期来看,“禁抗”可以提高畜牧水产及整个养殖业的动物源性食品质量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这对产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同时,对动物养殖和公共环境卫生安全也非常有利。饲用抗菌药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食品安全、人类健康都有影响,通过饲料“禁抗”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所以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正向作用。
短期来看,对养殖业和饲料产业是一个很大冲击。我国现阶段养殖管理水平比较低,环境设施条件也不是太理想,饲料“禁抗”会增加动物死亡率,降低养殖业生产水平,使养殖成本大幅度增加。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可能会造成养殖现场治疗用抗生素大量增加,禽畜养殖业抗生素使用总量在饲料“禁抗”初期可能不会减少,养殖业面临巨大挑战。传导到饲料产业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迫使饲料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原料卫生控制水平,研发新型功能性添加剂,使饲料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如果动物源性食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大,利润空间会受影响,甚至会导致部分生产企业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禁抗”政策的落地,将给“替抗”产品带来历史机遇,也使“无抗肉品”成为营销新卖点。
“无抗”养殖技术措施1.生物安全和农场管理。制定实施更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疾病压力,加强农场卫生消毒、完善访问流程、推迟断奶年龄、改变生产模式、改善养殖环境等。改善畜舍环境(温度、通风等),提升动物福利,减轻应激程度。
2.育种与繁育。采用品系繁育和品系配套杂交制种技术,有计划地选育抗病基因强的新品种。繁育时有针对性地用药,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等。
3.饲养技术。①使用优质饲料。加强饲料企业卫生管理,确保原料新鲜、原料多样化。原料购买方面严格按照原料接收标准执行,重视饲料原料的质量监控,如重视原料中黄曲霉、赤霉烯酮、呕吐等霉菌毒素的污染,并制订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做好原料脱毒工作。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定期进行资质评估,严格筛选。②饲料的加工工艺。饲料的加工工艺是决定饲料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加工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影响饲料的品质。例如,粉碎粒度为0.2~0.5毫米时饲料消化率最高,粗粉碎日粮基本上不会引发禽畜胃溃疡,但消化率不高,细粉碎日粮是引起禽畜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人与动物都可能致病的沙门氏菌在88℃便会灭活,制粒机中的高温、高压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沙门氏菌的污染,因此需要控制好制粒温度。③微生物发酵饲料。绿色、环保是未来饲料发展的方向,微生物发酵饲料是未来“无抗”饲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纤维被软化,适口性增加,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菌及有益因子,能维持肠道菌群健康,提高饲料的消化率。④考虑不同来源的纤维营养。日粮中使用一定量的纤维,能够对禽畜肠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从生长性能、腹泻率、形态结构、功能性基因表达来筛选小麦、玉米、大豆、豌豆等纤维源,发现麦麸和豌豆纤维较好,但一定要关注这些原料霉菌毒素尤其是呕吐毒素的含量是否超标。⑤应用饲料功能性添加剂。现在已经发现许多饲料的功能性添加剂具有抗菌、诱食、刺激消化等功能,起到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抗生素的使用。
传统抗生素的替代物随着国内外对抗生素使用监管的日趋严格和公众意识的不断提升,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与应用正被业界和养殖户认可。以下介绍一些有望成为抗生素促生长替代物的新型药物。
1.中草药。中草药是天然物质,通常具有低毒、无抗药性、功能性强、经济实用等特点,在杀菌抑菌的同时往往兼具促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应激等功能。2.噬菌体。与抗生素相比,噬菌体有很多优势,且每一种噬菌体只攻击一种类型的细菌,因此用噬菌体治疗疾病不会损伤禽畜机体内无害的细菌。
3.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是指细菌能自发产生、释放一些特定的信号分子,并能感知其浓度变化,调节微生物的群体行为。
4.抗体。卵黄抗体(igy)能抵抗幼龄动物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消化,故常在幼禽畜饲料或添加剂中加入一定量的针对某种特定疾病的卵黄抗体,以使其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效果。
5.抗菌肽。抗菌肽是由宿主产生的一类能够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内源性小分子多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它与传统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不同,细菌不易对它产生耐药性。已有大量资料显示,抗菌肽是作为促生长剂替代抗生素的最佳选择。抗菌肽不仅可以抗菌,还可以抗病毒,调节肠道健康,提高饲料转化率,有效缓解霉菌毒素的危害,改善免疫抑制强度,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动物的繁殖率。
6.菌影。菌影是革兰氏阴性菌被噬菌体的裂解基因裂解后形成的完整细菌空壳,不含有胞浆成分,但仍保持细菌细胞形态、粘附性、细菌表面抗原性等特性。
7.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可促进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生长繁殖、抑制病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调节肠道免疫和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
8.饲用酶制剂。饲用酶制剂具有直接分解营养物质、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消化机能、激活内源酶分泌和提高消化酶浓度的作用,可代替抗生素的促生长作用。
生态养鸡“无抗”防控技术下面以养鸡业为例,分析生态养鸡“无抗”防控技术。
1.引种、检疫。选择鸡种时,应从未发病的规模化种鸡场引种,且发病季节应慎重引种。接受雏鸡时,注意鸡的隔离检查,避免引入病原污染鸡舍环境,保证雏鸡健康。
2.厂址设施选择、规模确定。厂址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注意畜牧业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养殖模式(如农牧结合绿色养殖、种养循环农业等)。设施硬件应符合相关要求,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认真分析禽畜粪污土地承载力,以及活禽、蛋肉产品的运输问题。
3.加强鸡舍环境设施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环境温度、环境应激、环境污染、机械设备、配套设施等,重点考虑消除鸡舍温度、噪音等环境因素对鸡的应激刺激;检查设备设施是否运转正常,避免病死鸡、粪便引起污染。
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环境温度调控方面,产蛋鸡适宜的温度为15℃~28℃,鸡舍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都会影响鸡的生长或生产性能。②环境应激控制方面,主要是噪音、转群、免疫、突然换料或变更饲喂时间、高温或低温。③在环境污染方面,要注意病死鸡和粪污处理。机械设备重点注意供水、供料是否正常,粪污清理是否正常,配套设施运转是否正常。④加强鸡群状态和水料监控。观察鸡群状态是否正常,主要观察鸡的精神状态、粪便、采食和饮水及产蛋情况(蛋壳质量、颜色)等。同时,检查水料质量是否异常。如有异常,应立即隔离表现异常鸡,保证雏鸡水料质量,及时更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饲料。⑤合理使用抗生素替代品,提高鸡群食欲,促进饲料消化吸收,提高鸡群免疫功能。⑥确保免疫接种效果。接种时应注意稀释液不能被污染,注射器要清洁,明确接种部位、接种剂量。同时要弄清楚疫苗保护性能、疫苗对环境污染、疫苗副作用、疫苗血清型等,确保免疫接种达到预期效果。⑦合理处理粪污。及时清理粪便,做到粪污分开;清理粪便后,及时进行环境消毒;回归大自然前,要科学处理粪污。
“无抗”养殖成大势所趋2020年饲料端全面“禁抗”,养殖端进入“减抗”“限抗”时代,“无抗”养殖成为大势所趋。这是养殖业的挑战,更是重大历史机遇——养殖业将迎来科技创新、百花争艳、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无抗”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研发成熟的抗生素替代技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让健康生态养殖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
(专题策划/邓进利)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