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痂病是柑橘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新梢、叶片,适宜条件下也上果,可引起落果或后期果面生癞。未来一周南方各地将迎来连续降雨,但温度却较往年偏高,这种温暖高湿的气候环境,极有利于疮痂病的爆发流行。
发生原因:
1. 疮痂病病原菌为柑橘痂圆孢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梢、病果上越冬。
2. 翌年春季,气温15℃以上,湿度适宜时,可从原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直接侵入新梢、嫩叶或幼果。
3. 由于病原细胞能分泌痂囊腔菌素,该化合物可使受害部位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超氧化合物,导致柑橘细胞快速死亡,所以疮痂病发生侵染后潜育期较短,一般只有3~10天。
4. 新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再次侵染柑橘组织,辗转危害柑橘夏梢和秋梢。
发条件:
1. 橘类最易感病,柑类和柚类次之,甜橙类、金柑类较抗病;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2. 疮痂病通常只侵染幼嫩组织,初生新梢、幼叶至展叶前、落花后的幼果等时期最易感病,随着组织老化,感病率会逐步降低。
3. 病原菌喜中温高湿环境,在气温超过28℃时,通常不会发病,所以春梢至幼果期是全年发病最重的阶段。
4. 密度大、通风不良、排水条件差的果园发病重,如水改田果园疮痂病发生重于坡地。
预防方案:
1. 统一放梢,春梢展叶后及时喷施靓果安、沃丰素,促其老熟缩短危害期,同时春梢老熟后转为功能叶片,也有利于稳果。
2. 药剂防治重点掌握萌芽、谢花后、幼果期三个节点,可选择喷雾靓果安、沃丰素、奥菌优,补充营养的同时进行有益菌占位排异并促进幼嫩部位老熟。此外,对于病梢应及时剪除,并集中处理,防止重复侵染。
柑橘疮痂病防治 柑橘疮痂病治疗 柑橘疮痂病用药 柑橘疮痂病预防
形态特征
柑橘的组成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小乔木。单身复叶,翼叶通常狭窄,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顶端常有凹口,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叶柑橘的叶片为常绿性的单生复叶,由叶身、叶翼组成。叶翼着生在叶柄上。柑橘种类品种不同,叶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根由主根、侧根、须根及须根端着生极短的根毛构成的群体,统称为根系。压条或繁殖的植株,无主根。树干与根交界处,叫根颈。枝干柑橘枝干由主干、主枝、侧枝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