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农村,我爱生我养我的故土,离开家乡,才真正体会艾青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深刻内涵。当我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状况,心中总是充满了担忧。我不否认这种担忧与我的性格和家庭有关,但更与家乡父老贫乏的文化生活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建设新农村”,“发展三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课题。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农村基层干部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在有了一些想法,提出来以供参考。
农民的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以我的家乡来说,乡亲们致富的路子确实也多了,物质生活是大大地改善了,人均收入也大大地提高了。当然,在我看来,这种致富主要是农民们依托好的政策,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才干创造的,因此不同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一过程与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路径有着截然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我的家乡来看,如果发动集体的力量搞一些规模经营和招商引资,大有潜力可挖!比如说,目前农民们不愿意种粮了,有些田地荒废着,把闲置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规模的种植不是很好吗?
我重点要说的是文化精神建设方面。听说最近“买马”正在家乡风行,而麻将馆开得越来越多……只要有四个人聚在一起,一桌麻将或扑克就开始了。有句调侃的话说“十亿人民九亿赌, 还有一亿在跳舞”,把这句话放在我的家乡,还真是反映了实际情况。单一的娱乐方式凸显的是文化娱乐方式的贫乏,人们精神追求的落后。
强烈建议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如:体育健身兴趣小组(早上聚集起来打打太极、活动活动筋骨、做做操、跳跳舞、打打球等),文艺兴趣小组(合唱小组、棋艺小组、手工制作小组、舞龙小组等等),旅游兴趣小组、摄影兴趣小组等等。
可以定期或利用节假日举办沙龙、茶话会或者竞赛活动:如妇女节可以组织全体妇女一起庆祝、茶话、表演节目、表彰先进等等;端午节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赛龙舟、包粽子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儿童节可以举行亲子活动,让每家的小朋友表演节目;重阳节可以举行敬老爱老的相关活动,帮老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举行登山比赛等等;元旦可以举行迎新晚会,开展以家庭或生产队为单位的卡拉ok比赛或文艺汇演;等等。
上半年可以开展一次全村性的“体育节”(“小小村运会”),下半年可以开展一次全村性的“文化节”。各生产队内部还可以每月组织小的文艺活动,各种形式的比赛或者热点时事、政策法规的讨论。
可以邀请大学生到农村表演文艺,宣讲科普知识、医学养身知识、法律知识等等。
还可以生产队为单位,每月出一期墙报或村报,村报可以设置以下板块:“本月明星人物”、“时事大家谈”、“政策法规小讲坛”、“健康金钥匙”、“生活小窍门”、“活动要览”(介绍本月各兴趣小组要举行的活动)、“集思广益”(广大村民进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家家有本烦恼的经”等等。村报先试着以b4纸一张的规模印制,每家每户发一份看看反馈意见。年底还可以评选“最佳村报”。
村干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依托村委会、当地学校、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来组织,当地村委活动中心和学校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大本营。活动的经费来源可以多方筹措:一、向上级部门申请活动经费;二、各兴趣小组或村民缴纳一定的会费并享受相应的权利;三、请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赞助等等。
总而言之,应该群策群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来可以凝聚村民,促进团结,有利于形成和谐农村;一来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精神追求。
首先感谢您对长沙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长沙市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机制和载体创新,农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把文化阵地建设延伸到村户
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按室内面积500平米以上,室外场地面积2000平米以上,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培训室)、书报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服务室等,配备娱乐、健身、学习设施设备。文化站建设由市、县财政共同负担筹建费用,市财政按照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万元标准投入,各县(市)至少按同等额度投入配套资金。如长沙县按每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万元的标准进行投入,各县(市)财政按照每站每年2-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并安排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日常管理。
村(居)建立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活动室。每个农家书屋除由省里配发出版物和资金外,市本级按1万元/家、各区按2万元/家、县(市)按1万元/家标准配套投入。市、区县(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资料的更新和设备的维护。
鼓励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民间剧团、农民业余剧团等。如开福区农民自办文化屋场33个,每个农民文化屋场配备各类书籍2000册以上,报刊杂志10余种,音像制品100多种,还有乒乓球台、电视机、d vd、健身器材。
通过共建,形成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以村组文化阵地为网点,以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室为“终端”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二、把文化资源投入倾斜到基层
“送”的方面:2007-2009年,全市新增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超过1000个,700多个村(社区)建立了基层服务点,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市委、市政府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 万元,组织市属文化剧团到农村采风,编排村民喜爱的文化节目,在农村巡回展演。组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成立近百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年放映电影16000多场,观众460余万人次。市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五下乡活动”。
“帮”的方面:各县(市)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按地域分区分片,划定责任范围,主动到乡镇帮助组织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培训表演技巧,提高村民文艺素养。
“用”的方面:把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家书屋、村级远程教育中心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长沙县采取“文化集市”形式,宁乡县采取“文艺菜单、节目漂流”的形式,在春节、元宵、端午、建党纪念日、国庆等节日,县(市)和乡(镇)共同组织、投入,开展龙狮大赛、书画表演、“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每周(月)或定期组织由村民参加的健身、舞蹈、体育比赛等活动,让村民“个个是演员,人人都快乐”,发挥农村有限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把文化活力根基奠定在乡村
培养一批乡土文化人才骨干。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以镇、村为单位,成立楹联书画、舞蹈民乐、农民体协、龙狮武术等协会或行会。如浏阳市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在乡镇、村组开设农村艺术培训学校,使各村做到有一批人员稳定的文体队伍、一批家庭文化户、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培育一批乡土群众文化团体。采取乡(镇)、村指导,村民自愿参与的原则,村民自己建文艺团队。如开福区在农村地区采取农民自己建、自己管、自己评的方式,建立“农民文化屋场”,在其带动下,全区各行政村都组建了自己的文艺团队,数达30多支,不仅为本村的村民带来欢乐,还把节目带到了城区活动文艺舞台,展示现代农民的风采。
提升一批乡土文化节目质量。请专家现场观看群众文艺演出,进行现场点评、示范、指导。开展优秀节目评选活动,选派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比赛,通过节目竞赛、文艺调演和文艺创作征集等方式,提高村民参与群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提高文艺节目水平的动力。
对您的建议,我们将积极采纳,再次谢谢您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