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简介
*财政部部长任董事会,财政部、中组部等17家部委和高校领导担任董事会成员
*中国高端财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财会政策、企业财务运作重要的思想库;
*创设中国财务会计领域*一门户网站“中国会计视野”,建设中国财务会计人员的精神家园
*中国政府倡议建立的“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所在地,构建中国最重要的财会国际交流平台
*一流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完善的后勤管理(2013年,以上海市*一名的成绩入选“全国绿模单位”)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简介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全球著名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金融会计和供应链等学科在全美名列前茅。
*创立于1885年,世界著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全美最有前景大学排名第二(《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2015)
*凯瑞商学院于1962年获得aacsb国际认证(全球管理教育界权威认证)
*供应链和物流管理项目全美排名第三,在线mba教育全美第四(《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2015)
*金融硕士项目全美排名第十,商业数据分析项目全美排名第九(《金融工程师》,2015)
*最受雇主欢迎的商学院全美排名第五(《华尔街日报》,2010)
项目学员
项目自2003年正式招生以来,依靠专业化的定位、国际前沿的课程内容、钻石级的师资阵容和人性化的教学服务,吸引了八方精英纷至沓来。目前,项目学员已达1000多位,分别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诸多地区,学员平均年龄42岁,平均工作年限18年,平均从事管理工作年限14年,董事长/总裁/行长等决策核心层学员达到60%以上,36%的学员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
我们的校友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不断推动甚至引领者社会进步的同事,也逐渐成就了自己,在每年的全国人大和的会议上,均有我们校友建言献策。他们的成就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并在今年取得许多荣誉,如:“ 中国海外投资年度人物”、“中国cfo年度人物”、中国经济产业振兴年度人物、“全球青年领袖”、“沪上十大金融家”、“沪上十大金融创新人物”和“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等称号。
在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各项指标中,本项目学员毕业三年后的薪酬水平为200144美元,薪资增长百分比为74%,居全球第九,工作经验排名位列中国大陆第四。在目标实现程度指标上,项目也是位居前列。
40以上的员工,请自觉离开!最近,不论是中兴还是ibm,似乎对中年人越来越不利。
随着职业危机新闻的兴起,很多人不免忧心忡忡:有人在担心第二天是否还能有个班可以上,有人从他人的故事里窥见了一丝危机和不安
不知从何时开始,职场再也不复一份工作干到退休的安稳,转而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齿轮,带着不可抵挡的气势,进行着残酷的优胜劣汰。
很多人席卷其中,有人试图发出一丝半点的声音,却迅速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又险象丛生。
01 未来,很多人将无工可打!
早在几年前,当阿里、微博、滴滴等兴起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想到,互联网会对今天的职场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几年前就曾经看过相关的分析文章,里面指出:未来,我们每个人或要面临一个无法逆转的归宿,那就是无工可打。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未来,传统企业或组织的寿命会越来越短;而与之对应的,是延迟退休年龄等政策,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时间将越来越长。
《财富》曾经对不同企业的平均寿命做过统计,结果如下:
全球“500强”:40-50岁;
跨国公司:11-12岁;
中国集团企业:7-8岁;
中国中小企业:3-4岁; ......
我有个朋友k几年前从一家知名咨询公司辞职出来的时候就告诉我,她刚开始在咨询公司给企业做战略规划差不多都是5年10年的时间跨度,而在她辞职之前,能够做一份3年清晰的企业战略的,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因此,任何人在进入一家企业之前,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设这个行业衰落了、企业倒闭了,我还可以去哪儿?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这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倒下去的传统企业不计其数,按照一家好一点儿的企业平均存活8年计算,假设未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从22岁开始到70岁结束总共48年,假设每一份工作都能做满8年,这个人至少也要跳6次槽!
问题在于,到了人生后半段(40岁以上),如果这个人没有做过高管,没有在一个领域内做到专家级别,又有哪家企业愿意接受这样的高龄员工?!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很多人都将面临着无工可打的困境!
02中年危机的推手:去中层化! 为什么近几年“中年危机”会一而再再而三涌入我们的眼帘,甚至一度成为受人瞩目的新闻?
这和很多单位或组织的“去中层化”策略不无关联。
什么是“去中层化?”
简单来说,就是只留基层和高层,具体表现在:有些企业将岗位合并,有些甚至连岗位职责描述都取消了,等等。
举个例子来说。
比如一家企业项目部人员架构是这样的:
有了相应的岗位设置,那么薪资肯定需要有所体现的。
《财富》曾经对不同企业的平均寿命做过统计,结果如下:
假设岗位待遇如下:项目总监年薪50万,项目主管年薪30万,项目专员平均年薪12万/人。
则按照传统部门架构和人员设置,项目部人员光薪资部分的开支则高达116万/年
此时,该行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项目有时多有时少,这笔支出慢慢成为企业高额负担,为了更好地应对变化,公司在人员结构上实行“去中心化”:取缔项目主管这一中层职位,设置四名项目专员,再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内部竞聘项目负责人制度,也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某个项目的负责人,等项目结束,这个职位的使命也随之结束。
同时,项目专员及负责人的薪资一律和项目收益挂钩,根据测算,在行情好的时候,普通项目专员人均年薪能将至10万,项目负责人年薪15万,项目总监年薪基本没有太大变动:如此一来,项目部人员薪资部分的开支则调整为95万,节省了21万元开支,降幅为18%。
由此可见,“去中层化”会让企业人员架构更为扁平化,有利于企业去除冗余、焕发内部活力、快速适应变化。
但对于员工而言,一旦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去中层化”,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利好消息:因为
高层通常是让人难以企及的精英人士,往往是一流大学毕业、留过洋、在世界500强企业负责过重大项目、经验丰富,通常是公司不惜重金挖过来的行业顶尖人才;
而高层以下没有中层职位,普通员工的晋升则更为艰难。
MBA招生网
1329601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