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稻谷 | 级别二级良种 |
品种纯度85.0% | 净度96.0% |
发芽率≥94.0% | 含水量≥8.0% |
成活率成活率1234% | 产地/厂家产地/厂家1861 |
进入 90 年代,玉米茎腐病、弯孢叶斑病 、圆斑病陆续成为玉米病害中的新成员, 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玉米茎腐病年发病率 15 %~ 20 %,已上升为主要病害 ,虽经“八五”“九五” 攻关 ,明确了其病原菌优势种组成 , 但在防治措施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玉米弯孢叶斑病 1996年在辽宁省爆发流行, 发病面积有 20 万 hm2 , 严重地区叶片大多枯死, 减产50 %。近年来, 玉米弯孢叶斑病在黑龙江省玉米产区有发展蔓延趋势。
1999年,全国杂交种的占有率接近90%。单交种的推广使产量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单交种推广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一些问题,如感病(新的病原菌或生理小种的出现引起的)、混杂造成的整齐度下降等等,如果不持续地选育新品种,则原有的品种会造成减产而没有品种可种。因此,中国平均每隔7一8年,就更换1次品种,实际上发达国家每隔5年左右就更换1次品种。从推广单交种以来,我国己更换了6次单交种,目前中国正在种植的玉米品种为第7次品种
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我国对杂交玉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0年代初,中央农业试验所成立,它统一制定育种计划,统一征集玉米材料。还聘请美国专家任顾问和技师,开办玉米讲习班并指导玉米杂交育种工作。范福仁在广西、张连桂等在四川也开始玉米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一些自交系和双交种。
湖北垄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周先生
17187150443
湖北 武汉 江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