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的制作
①用石英石砂粒或其他砂粒拥塞,使灵芝形似生于砂石中,但要注意砂粒不要高出盆面。用细铁丝织成网状放入盆中,将灵芝柄插入适当的网孔,然后用砂砾填充。
②用乳胶、玻璃胶等将灵芝与其他配件粘结固定在适当位置。
③用石膏将灵芝及配件固定于盆中。盆中除用砂粒外,还可陪衬晒干的苔藓、枝状地衣、卷柏等不易碎烂的植物,使盆景显得自然。另有一类菌柄很短或无柄的灵芝,具有大型菌盖,制作盆景更方便,制作时将灵芝基部整平后粘结于盆中即可。这些灵芝因菌盖面大且较平展,可以在其上面书写诗文或绘画山水风景人物,还可雕刻各种图案。在盆中摆放时,可以单个或几个镶嵌而放或重叠在一起。其表面涂以透明漆,可长期保存和观赏。
灵芝盆景的起源
盆景源于中国,盆景一般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盆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甬道东壁绘有手托盆景的壁画,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盆景实录。宋代盆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文士如王十朋、陆游、苏东坡等,都对盆景作过细致的描述和赞美。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称“些子景”。明清时代盆景更加兴盛,已有许多关于盆景的著述问世。“盆景”一词,最早即见于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盆景制作在公共园林、苗圃和民间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并成立了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园和盆景艺术展览等。
通过人工控制的方法造成形态各异的灵芝子实体,再配以雅致美观的盆盎,即可制成可供观赏的灵芝g 170 盆景。
常用陶盆、 袖盆、 瓷盆和水泥盆为盆盎,盆的色彩不宜与灵芝相同,一般以翠绿、 湖蓝、 乳黄的效果为佳。
盆内 “泥土” (填充物)可用泡沫塑料,细白云石,用水玻璃胶粘。另外,还可以准备山石、 枯木、 绿草(塑料)等小配件,供制作时用。
制作盆景,首先要立好主题,并围绕主题表现意境,通常以灵芝形态确立意境,因形赋意。灵芝盆景表
现雅致,寓意深远,并象征吉祥如意。通过不同造型,可反映出作者的艺术修养及品位。
盆栽灵芝的菌种分离和培养 母料培养配方:土豆200g,糖20g,琼脂25g,硫酸镁1.5g,磷酸二氢钾3g,味精1.5g, vb4片、水1000ml。
1 )分离 取菌蕾大、色自、未开片或刚开片的子实体,放入无菌箱中,将预先浸于75%乙醇中的药棉挤 干后,在菌蕾表面擦拭灭菌,然后用锋利的解剖刀割取 l块心部组织,置 pda培养基上,于25—28℃培养,随时拣出杂菌。灵芝菌丝幼时白色,长满斜面后就杂些黄色,菌丝紧贴培养基表面,菌丝长满斜面后,在 新的 pda培养基上还可以继续分离扩大。
2) 原种培养 培养基配方:①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②棉子壳90%,麸皮 8%,麸皮7%,石膏2%,磷肥1%。③棉子壳60%,木屑30%,麸皮7%,石膏2%,磷肥1%。料配好后,拌 匀,装于蘑菇瓶中,用扇形铁勺压紧,表面压平,洗净瓶壁,塞好棉塞,经1.5kg每平方米蒸汽压力灭菌1小时,常压8小时,闷24小时。冷却后用试管菌种接于此瓶中,每支母种接4—5瓶,25—28℃培养,菌丝长到瓶 底后即成原种。原种进一步扩大培养即为培养种。
湄潭县贤国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
17385839726
中国 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