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铁的建设将对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本人对于长沙地铁设施建设的细节情况尚不十分清楚,但我还是本着对长沙轨道交通建设的关注,凭借个人所见所闻提出建议。
对比北京上海不同时期的地铁站站内通道和站台的建设,不难看出,早期和近期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这当然有很重要的历史原因,但也不能否认前瞻性的缺乏和对未来发展的估计不足。
北京60年代就开始了地铁建设,那个时候建设目的不单纯只是为了交通,还有战时的考虑等,但中国当时的人口比现在少很多,可以理解没能用前瞻性的眼光着眼未来的发展,所以当年修的地铁,现在看来就有很多的不足了,比如地铁站内的通道过于的狭窄,地铁站台,特别是大站的站台的面积太小,很难满足大量乘客涌入的现实要求,拥挤不堪、不能及时发车、地铁晚点等等问题屡见不鲜。
而看看上海的地铁,也明显看出,后期和近期修的地铁显然吸取了早期地铁建设中和建设后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早期的地铁一号线,现在来看,早期的所修的站内通道和站台面积就比较小(可能那时还觉得修大了),早晚高峰时段,人流拥堵不堪,而后期所修的站点通道宽敞了,站台和上下楼梯电梯面积也大了,站台面积也大了,这明显是吸取了早期对未来乘客流量估计不足的教训。
长沙,或者放大到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在国家中部战略层面上,还是在湖南省全新发展的历史机遇背景下,长沙地铁的建设完全不宜片面考虑为“只是长沙的问题”,而是应该放眼在一个大的区域,因为长沙是省会,服务区域是全省性的,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那么,长沙地铁的乘客流量,也就不可视作为200-300万人的,而是更多更多,至于究竟是多少,只能说难以估计,要知道,湖南省的人口有6000多万,而随着长沙的发展,长株潭的发展,各地市州的发展,伴随着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的密集建设,长沙市的人口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数量也会日益增长,基于这样的思考,长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充分地利用地下空间,首先就是把长沙的地铁站内通道和站台面积尽可能或者说适当地建大一点,地铁车辆本身是交通的缓解工具,而地下通道和站台其实也是交通流量和城市环境十分优良的缓冲地带,对于长沙这样的气候条件(夏季酷热,且空气流动性较差,冬季湿冷)相对比较恶劣而且不稳定的城市来说,站内空间的意义非同一般,夏天太热,可以在站内享受清凉,冬季可以躲避严寒。
补充一点,现在规划中的地铁站点中,目前来说,某些站点看似非热门站点,如果因此而把建设规模定小了,将来一旦客流量大了,就后悔莫及了!
个人意见,请予以参考,谢谢!
向长沙地铁建设者们致敬!
希望早日坐上安全、环保、人性化的长沙地铁!
lovehunan:
您好!对于您为长沙地铁所提的建议,我们非常感谢,也十分赞同。去年9月28日,长沙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号线一期工程也将于今年年内启动建设,这标志着我市城市交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地铁建设者,我们在感到无比荣耀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论是可行性研究,还是需求调研;不论是地质勘查,还是功能分析;不论是线路走向设置,还是站点位置、形状、规模设计,无不凝结了我们业主部门、设计单位和施工人员的智慧和汗水。长沙地铁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工程,服务的核心是人,我们将继续以人为本,精心调研、精致设计、精细管理、精密施工,围绕“人”来打造精品工程,早日让老百姓坐上安全、舒适、高效的地铁。
再次感谢您对长沙地铁建设的关注与支持。
市 建 委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