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一、哲学基本考点
(一)哲学的概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单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依据何者为*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单选)
依据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单选)
1、唯物主义演变历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在于对于“精神”的不同规定。
(1)主观唯心论: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心、感觉、感知、经验、意志)代表性观点:“心外无物” (中国王守仁) “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贝克莱)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世界时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2)客观唯心论:将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当成世界的本源。(上帝、道、理念、绝*精神)代表性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 理也”(程颖) “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世界是*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对精神的外化”。“绝*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技巧:先哲学家人名,进行判断,无人名看关键词,进行判断。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开创历史唯物主义
3.经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社会主义:欧文。 辩证法:黑格尔 唯物论:费尔巴哈
二、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是*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单选)
(3)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规律: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人不能创造、消灭客观规律。 可以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单选)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的原理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物质运动的原理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离的原理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的原理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题)
三、辩证法
(一)世界是联*的
1.*系的涵义:联*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的特点: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和部分的联*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因果*系 条件性:时间空间发生改变,联*也发生改变*系可以考主观题,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单独把握。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永恒性: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主观题)
(三)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发展的动力、联*的根本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系、相互吸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结,不能脱离彼此。 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做到: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的。普遍性启示:看问题做事情要关注事情的实质和共性,不能被一些表面的现象的东西所蒙蔽。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特殊性启示: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所谓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要有针对性。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两点论----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观题要注意,一分为二,内因外因,普遍性与特殊性。)
(四)质变量变
1、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2、从质到量: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由此不断前进。(主观题)(仔细记忆)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五)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其特点是: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事物*系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重点记忆(一考到“创新”)
(1)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2)创新要求我们要学会创造性思维。
四、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主观题)
2、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实践。(主观题)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无用的理论,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危险的实践。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单选)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三)认识和真理、价值
1、真理:a.真理和谬误。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绝*性和相对性。
五、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改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大部委裁撤),是最深层次的动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理想与现实(主观题-中国梦)
1、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要靠长期的艰苦奋斗来促使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