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彻底弄清我家磨头湾周氏的世系血统,笔者实地探访过零陵周家大院、道县楼田、江永上甘棠村、宁远大阳洞等周氏古村,也到了宁远九疑山下的下灌村,虽然是李氏家族。
据说宁远上千户的大村有上百个,下灌村是宁远县湾井镇的驻地,这个自然村人口超过了万余人,分成四个行政村,大都是李姓。相传该村的始祖李道辩,南北朝时齐国大将军,受朝廷封疆平乱,待功成时,朝廷变迁,李便隐姓埋名于此,耕作农田,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下灌村。唐、宋时期,当朝状元李颌和乐雷华皆出于此,武将开村的荣耀逐渐被书香墨韵取代,“江南第一村”的来历源于此。 笔者在查看下灌村《李氏族谱》中,发现了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的关于建文帝及其亲信大臣李闻举踪迹的明确记录。李闻举冒死营救建文帝来九疑山地区,并在其流亡政府“立朝数年”。
话说明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确保明朝千秋万代的统治,设计了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为加强皇室力量,分封诸王。他把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每一个藩王有军事指挥权,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尤其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大臣叶伯巨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悲剧就会重演。太祖盛怒,称其离间骨肉,下刑部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叶伯巨死后,历史无情地教训了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尸骨未寒 ,其孙朱允炆(建文帝) 实行"削藩"之策,叔父燕王朱棣发兵以"靖难"为名争夺天下,半壁江山再次遭受三年多兵火浩劫 ,百姓深受祸害,而朱元璋所寄托以天下重任的孙皇帝也被赶下台,一说自焚死于大火,一说逃出为僧。
起因是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周王朱橚第一个倒台,接着是另外四个王子: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在五个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认为他是最棘手的,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准备削除燕王。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口号,发动"靖难之役",挥师南下。朱棣到南京夺取王位时的渡口,后起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为其叛乱设词辩解,燕王精心策划了几篇文告: 1399年8月和12月致朝廷的两封信,以及后来给官民一体知照的宣言。朱棣指出,他正在进行的是终止内乱的正义行动,无论以儒家的孝道,还是《祖训录》中的条款,他的行为都是对的。他指责皇帝背弃了洪武帝朱元璋的祖训与朱允炆受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诱惑,对诸王子进行了迫害。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诈顾问们,恢复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还声称,他所采取的行动是正当的自卫,他有义务来执行这次惩戒使命。他指天誓日地否认他对帝位感兴趣,只是说他是本着《祖训录》中的规定而开始清除朝廷中的小人官员的。
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北平的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则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帝朱允炆起用老将耿炳文、李景隆先后北伐,而建文帝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首都应天(南京) 。战乱中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从地道逃于云、贵一带为僧,或逃国外。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郑和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寻找建文帝。
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神秘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明朝第一悬案。六百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也陆陆续续地发现过一些建文帝行踪的蛛丝马迹。但是,建文帝出于自保的需要,有意隐瞒身份,因而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
数百年来,众多有关建文帝的传说在下灌村口口相传,如广文桥落水、夜宿应龙亭、归隐龙回寺、魂归斋公岭、广文布德等。
宁远的明史爱好者们经过多年田野探寻、研究和考证,找到了大量与建文帝有关的遗迹、碑刻、谱谍及传说,发现了建文帝曾经落水的广文桥。故事讲述“废帝”朱允汶亡命南逃,沿舜帝南巡九疑山之路,经过下灌村舜水河上的广文桥(徐霞客在《楚南日记》中称应龙桥)时不慎落水,后被村人所救。
下灌村《李氏族谱》记载 :“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之际,长于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上(明太祖),特赐伯祖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
经查族谱中《闻举公传》及《李闻举序传》知:闻举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为复曾祖被瑶贼所戕之仇,幼时随母去金陵见明太祖。太祖奇之,赐乡举仕进。建文帝时期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 朱棣篡立,致仕而归,并亨屯出险,成功解救建文帝。后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数年,永乐八年(1410年)卒。
《闻举公序传》的作者叫李含粹,其齿录(旧时的家谱是齿录,“齿录”表示抄写、收录、叙用)为:“光协公,庠讳含粹……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卒”。“序传”在末尾处写道:“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原来,李含粹并非撰写“序传”的第一人,他只是依照旧谱记录罢了。李含粹是第三届《李氏族谱》的副修 ,与主修李光迟同为李闻举三弟李闻行之九世孙,“序传”所依照的“旧记”,源自编撰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的第二届《李氏族谱》。而第二届族谱的主修叫李普智,是李闻举二弟李闻政之三孙。《闻举公序传》的首位作者在文中自称侄孙,称李闻举为伯祖,由此可见,“序传”最早为李普智所撰。
在永州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从新田著名古村龙家大院(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前行几百米,在一个三岔路口左拐即可前往大观堡,学界很多人认为是建文帝避难之所。大观堡在新田、宁远两县交界处。新田县于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从宁远县划出,设立新田县。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崇山深处,出现如此规模巨大,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古堡群,绝非当时平民百姓之力所能为。那么,古堡群究竟为何而建?什么机构或什么人所建?什么时候所建?更为奇怪神秘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什么没有载入史册?为什么没有在民间和乡党之间留下一丝的传闻?
近年来,新田、宁远两县研究人员通过共同努力,在宁远县鲤溪镇梅木塘村发现了来自大观堡的碑刻《誓词碑》和《三章程碑》,又在大观堡山下发现《杨氏族谱》和《王氏族谱》,展现了建文帝还俗归隐民间以后的部分生活及他去世后人们对他的纪念,使《誓词碑》成为建文帝踪迹永州说的又一重要物证。
2017年3月20日,湖南日报报道,永州新田县三井镇七贤山村,发现一个神秘古寨。七贤村《郑氏宗谱序》记载:“元朝至正年间,天下混乱,立寨上山二十余年,未获安席。及明洪武摄位招抚下山,编列民籍,祖与妣寄居大山口冲头窝,因风水不便复回祖居七贤山,见此地层峦耸翠拥于后,活水绕流尽于前,来龙有三峰钟秀,南朝有野岭之文屏,大启尔宇,肇基立业……”从家谱上可知,郑氏族人元末明初在丫髻寨躲避战乱20余年,后回迁七贤山定居。郑氏十五世祖铭远公在京为官,回家也隐居丫髻寨,此时正好是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际。
从丫髻寨现存的规模看,肯定不是当时只有几十口人丁的七贤山村所能修建的,很可能是一个来自外界的庞大势力对原来的丫髻寨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还在旁边的三岭寨修筑了瞭望台。丫髻寨的发现,与建文帝曾避难于新田大观堡的质疑形成互证,也印证建文帝从新田到宁远的逃亡之路。
(周康伟编)
关于建文帝的所有踪迹里面,最不可能、最不可信的就是笔者说的地方!
楼主 你发贴是不是发错地方了,居然跑红网打广告来了
建文帝最不可能的踪迹就是楼主说的。
2017-08-20 14: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