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的工作处境两难,原因何在?
当前的农村低保和精细化扶贫工作,实在难做。尤其是乡村两级的基层干部处境两难,一方面顶着上面的压力,工作量大、任务重。另一方面,群众意见大,反应强烈,天天跑到乡政府闹。而乡政府无法作出令群众满意的答复。乡村两级的干部夹在上面和百姓中间左右为难。我下面所说的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而且很有代表性。
我乡唐家塔村易家界组彭清泉家是我扶持的科技示范户,基本情况如下:
全家8口人吃饭,劳动力4人。有一个88岁高龄的奶奶,叫陈玉珍,系台属,其夫彭贤茂(已故)的兄长彭服民先生(已故)早年去了台湾。
彭清泉的父亲彭辉燕也已62岁,早年得过精神分裂症,身体状况也不佳,只能算半个劳动力。还要供三个孩子读书,最大的在桑植四中读初中。
他家的房子是24年前(1990年)自己做转自己烧砖修建的,24年了,还没有钱装修(见图片)。更令他家雪上加霜的是前年受李朝平、吴建国等人的蒙骗和蛊惑。说是有大工程搞,鼓动他到处借钱买了台70的挖机。在张家垭村修了两条村道,现在还没得到工时费。后来就再也没有事做。现在已欠下30多万元的债务(不包括利息)。而且每天以200多元的利息在递增。他家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假如哪天想不开,有一人轻生。我们将情何以堪。新闻中因负债累累不堪负荷而轻生的列子也常有发生。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家庭却得不到上面的扶持,为什么呢?因为县里下了文件。凡是家里有楼房的、有大新机械的统统不能享受。其实他家的楼房还不如别人家的平房值钱。挖机折旧后最多也只值十多万元。可是乡里的干部有谁敢违背县里的意思呢?那只怕是乌沙不保。精细化扶贫,顾名思义应该是扶持那些劳动习惯好、勤耕苦做,只是因劳力少而总人口多又要供孩子读书而造成困难的家庭。如果把指标给那些住着平房而有大笔存款且无负担的家庭,那就叫投资,不叫扶持。
精细化扶贫的终极目标是消灭贫困、共同富裕。而像我们县里的作法只会拉大差距,造成两极分化。永远也达不到精细化扶贫的终极目标。
我是他家的指导员,也是陈玉珍之子(注:彭服民先生在台无子女,80年代末经家庭商定,将我过继到伯父彭服民先生名下)。可我也只能在技术上给予扶持,其它的也无能为力。作为科技示范户,省农业厅也录有信息。像这样劳动习惯好、又善良的家庭不扶持,那要扶持怎样的家庭呢?(注:图片无法传过来,请把电子邮箱告诉我,我发电子邮件.)
基层干部辛苦
2014-07-28 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