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街严宅属国家控保建筑,现由苏州市文旅集团在实施建筑翻建。翻建过程中与左右两家邻居产生剧烈矛盾,我们积极与文旅集团沟通,他们从未回复,也无沟通。现主要矛盾如下:
(1)破坏118—1号住宅的承重墙体,私设立柱嵌入墙体;未经协商,私自破坏其地基。其做法,对房屋的牢固程度产生严重安全隐患。
(2)未经协商与同意,剥夺116号住宅住户从严宅大门出入的通行权,私设1.2米的小过道,作为116号住宅的唯一通行出入口,致使业主无法正常生活。未经同意,破坏116号住宅下水管道,铲除排污口和检修口。未经同意,破牌116号住宅墙体。
在多次110警察出面及与12345热线、住建部、规划部沟通无果,文旅集团仍在纠纷剧烈的情况下,继续违规施工。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写信《寒山闻钟》平台反映真实情况,两家市民殷切期待贵平台能帮助我们妥善处理好如上事情,让我们在安居乐业中,共同保护好严宅古建。
古建的保护不仅仅是修复,更在于它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需要得到苏州市民的认可与呼唤出一份共同的热情和责任。请相关部门给予我们及时的帮助,两家市民殷切期盼。
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便民服务员
尊敬的网民朋友:您好!苏州古城的文保、控保建筑是苏州宝贵的历史遗产。为了推进苏州古城保护,苏州市委、市政府自2011年8月起决定实施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分两批对52处老宅进行修缮保护,并且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我集团古城公司作为主要实施单位,先后修缮完成了潘世恩故居、潘祖荫故居等11处老宅,多次获得“姑苏杯”优质工程奖。敬彝堂严宅位于东北街116号,属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保护范围占地约485平方米,原有公房居民12户,修缮前长期处于无序使用状态,人员杂乱,乱搭乱建,白蚁泛滥,房屋歪斜,损毁严重,内部雨污水等基础设施缺失,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亟待修缮。为抓紧抢修和落实保护,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严宅列入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第二批项目,2013年8月获市发改委立项审批。古城公司严格按照《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等规定,在搬迁完成后,于2016年7月到2017年10月期间依法依规办理完成文物、规划、土地、住建、消防等行政审批,项目文物许可、建设用地许可、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消防许可等证照齐全。2017年10月领取施工许可证后,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按审批展开清理和修缮施工,施工主要内容为梁架柱子修缮、屋面加固、防水保温、墙体砌筑、门窗安装、雨污水管道埋设、水电安装等;施工主要目标是按照文物等审批要求,利用传统工艺,恢复严宅建筑传统风貌和空间形制。项目拟于今年年底完成修缮任务。关于您反映的未经同意破坏承重墙体和下水管道、铲除排污口、检修口等情况,均为修缮工程按施工规范进行作业,属于墙体和房屋的落架拆除、雨污水管的重新铺设等技术问题,均经过文物、污水排放管理、规划、消防等部门的逐级审核,不存在未经同意的问题,并且市文物局文保所、市住建局安监质监等部门定期都到现场进行督查,无任何破坏和不当行为。关于您反映的通道问题,经我们调查了解,是严宅修缮范围外东侧三层楼房屋的原户主(以下简称“原户主”,2017年2月该房屋变卖给现户主)前些年把东侧独立通道改为房屋出租后,未经公房主管单位同意,私自在严宅保护范围内的围墙上凿开门洞,混到严宅通道进出。古城公司考虑到历史原因,在严宅修缮方案设计时,特意保留了此处违规开设的门洞,并在属于古城公司产权的土地范围内留出长4米,宽1.2米的通道共同通行,不存在剥夺116号住户从严宅大门出入的通行权的情况。2016年11月审批过程中,古城公司按法定程序在严宅围墙上进行了包含该通道的规划设计的公示,当时周边居民和原户主无任何疑义,审批正常通过。严宅的修缮经过文物、规划等部门审批,具有严肃性,不可随意更改。古城公司项目部、工程部的同志认真、客气地多次对左右邻居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不存在“从未回复、无沟通”情况。为了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今年10月,严宅保护范围外东侧三层楼房现户主在修建房屋时向古城公司提出为其堆放材料提供方便,古城公司免费提供场地堆放材料和施工进出。同时,我们也针对老宅周边居民较多的情况,对建设单位提出了文明施工的要求,防止出现扰民现象。古建老宅保护修缮是苏州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不仅我们国企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参与、共同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欢迎您对我集团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没有人关心此事吗?
我们焦急的等待着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
焦急期待的两家人
这件事情真的没有人管了吗?
感谢《寒山闻钟》平台工作人员的努力,我们非常愿意在领导们的帮助下和平协商解决此事!真诚期待!!!
首先,感谢寒山问声栏目组工作人员的认真工作。
其次,对文旅集团回复的结果不认同,重要的部分关于出入口的说法,无事实依据,且他们违规破坏部分属实。
再次,我们会继续请贵栏目帮助协商处理好这个关于邻居正常生活的民生问题。
2017-12-2 14: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