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新民晚报”5月10日刊登王纪铨先生《不该为应试教育唱赞歌》文。王先生认为,素质教育不排斥应试,也经得住应试,但不能只“抓分”而不育人。但王先生未提如何育人,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如何鉴定学生的素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问题。这须充分研讨的。坦率的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高校招生和政府招公务员,如何选取?笔者认为,应以考试为主。王纪铨先生等人如有不同意见,可共同探讨。 中国在隋唐以前,选人才是用推荐制。地方政府选出德才兼备的文人,“举孝廉”,由中央录用。众所周知,推荐制有利于达官贵人和富家子弟及少数“公关”能力很强的人。贫寒子弟机会甚少。隋唐后实施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人才选拔基本公平。一千多年中国选拔了十万名进士,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宋代科举选拔了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众多重臣和文豪。明清朝,科举采用了“八股文”,大大束缚了文人的思维和创造性,然而明代仍有张居正、王守仁、袁崇焕等重臣名将。清代仍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名将。笔者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必须高度肯定,明清科举的弊病是八股文,不是考试制。 笔者认为现有的高考制基本公平合理,甚至是现在中国最公平的制度。当然确也须改进和改善,如一考定局,如考题水平,如专才的录取。众所周知,考分硬,考核软。考核的软性,可让相关人员得不当之利。笔者认为人才的选取应坚持考试为主,切莫打着“素质”的旗号用“考核”取代“考试”,大倒退至汉代的推荐制。高考应坚持考试为主的选拔制,公务员考试更应坚持考试为主的选拔制。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大计,希望中国教育越来越公平,越来越科学。中国将更富强。 苏州生
2017-5-15 17: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