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填了份苏州地铁调查问卷,调查地铁客流最后一公里接驳特征和换乘满意度的。填完以后发现,苏州只是在埋头造地铁,丝毫不考虑公交接驳,似乎觉得只要有个地铁站,周边几十公里的居民都可以过来乘坐地铁了,不用考虑怎么接驳地铁。现在的地铁配套和几十年前一号线开通时期配套的公交线路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
1号线开通时,新辟了很多乡镇到地铁站的线路,并且末班都是配套地铁站末班时刻,甚至比主干线的末班时刻还要晚。
2号线开通时,配套新辟了很多夜线,满足夜间出行需求,美中不足的是全部都是定时班车。
2号线延伸线开通,并没有新辟线路,只是调整了一些线路,比如长线截短。
4号线开通,除了优化城区的线路以外,郊区的站点几乎没有配套公交线路,很多地铁站外只有一两条往市区的公交线路,似乎是觉得在这个地铁站的乘客会从市区坐公交车到这里乘坐地铁进城一样。比如4号线相城段的龙道浜和张庄站,两个站正好就是878的起点站和第二站。又比如同里站,除了一个725是往同里方向去的以外,其他都是往松陵方向的公交车,明明已经有了往市区方向的地铁了,为什么还要配套一条往市区方向的公交?难道是想地铁罢工的时候就可以用公交代替?可是乡镇的人根本就到不了你这个地铁站,地铁罢工对客流有什么影响么?而且这些站配套的线路公交基本上都是晚上6点末班,地铁末班晚上10点多,公交车没了,到了地铁站怎么回家?还不如一开始就在市区坐夜班公交回去,那造地铁浪费钱干啥?最有趣的站在4号线支线,苏州湾北站听着挺好听,实际上离苏州湾还很远,周边只是一大片工厂,连公交车都没有,除了在工厂上班的人能通勤以外,这个站有什么规划用途?
轨交和公交本应该是相辅相成,互补的存在,但为什么到了苏州就感觉像是轨交在给公交擦屁股?该坐公交的坐不到公交,该坐轨交的也坐不到轨交,哪怕按照客管处的一次换乘思路来坐车,折腾一圈最后发现还没有当初公交直达来的经济来的方便快捷。搞到最后这么庞大的地铁网络形成了,却让市民觉得自己开车才是最方便的,这就是苏州耗费财力投资建设轨交的目的吗?
我个人认为,既然地铁是主干,那么公交就应该是枝干,从各个地铁站点往外辐射,方便沿线的居民,连结起地铁站和居民区及商贸区或旅游区,这样的公交不需要跑长途,既便民又方便调度管理,可为什么偏偏苏州的这个主干到了末梢就成了光秃秃的一根杆子,顶多就是给缠上了两根藤蔓。这样的大树客管处的领导你们觉得好看么?
市交通运输局便民服务员
网友您好!感谢您对常规公交接驳地铁的关心。关于1、2、4号线相关公交线路的新辟和调整,我们均是按照专项规划中明确的方案组织实施。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开通,相应的公交接驳的策略也将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将根据轨道和公交客流情况,结合市民需求和场站、道路等情况,不断完善公交接驳,方便市民出行。
2018-1-8 15: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