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一日不改,素质教育是否一日难成
导语
高考一日不改,素质教育是否一日难成
上周,鲸媒体素质教育系列专题首发文章《伪素质教育与准独角兽公司:10 亿美金,有多难》一文,直指了当下素质教育难以做大的通病:作为对应试教育的准备和补充,随中考、高考课业压力的增大,素质培养逐渐让位于应试提分。文中还指出,素质教育绝大部分品类的黏性差,平均获客成本过高。继而发出天问,「市场规模受限,成本居高不下,烧钱买流量市场,不靠垄断提价,如何保证健康持续的利润」
成本居高不下,与运营模式息息相关。前有小班课和一对一之争尚无定论,后有双师模式、ai 老师是否关键有待商榷。先不谈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的市场规模如何扩大,本文仅从课程模式出发,谈谈小班还是一对一 ,这堂素质课究竟该怎么上
资本助推一对一模式撬动用户心智
一对一企业对市场的用户教育可谓良久。线下一对一已是成熟业态,而随着技术发展,在线一对一因其时空、师资上的灵活性渐受青睐。而当下素质教育多针对一线城市精英家庭,家长对 vip 服务的诉求更强,对客单价高的一对一模式接受度高。加之一对一模式无需组班,规模化复制速度最快,颇受资本关注。2018 年 vip 陪练凭一对一音乐陪练模式先后斩获两轮上亿融资,傲梦编程也凭一对一定制化编程获好未来等机构上亿融资,资本对一对一的追捧可见一斑。
然而一对一模式,最大问题莫过变现。于资本寒冬期,有一对一机构甚至半年一融资,几近入不敷出。教育产品的变现能力,通常跟学习效果紧密相关。既然一对一能够提供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何还需要烧钱买量,以致爆雷
从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逐一分析。虽然一对一的客单价高,但不论是拉新或口碑转介绍或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流量渠道转化,一对一模式的获客成本同样很高。尤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由于需求不连续,随应试教育压力增加,素质教育的时间抢占不过,渐被挤压。加之低年龄段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不足,儿童的学习自控力不强,课消难以保证,续费便成问题。据悉,在课消难以完成的在线钢琴陪练和在线美术赛道,续费率仅为 20% 。
且由于行业的同质性、竞争性很高,一对一模式的师资成本占比高,虽运营模式简单,但拉升了运营成本。由此导致一对一模式的整体规模不经济,即规模越大,复杂度越高,成本越高,商业可持续性低。如此,只能依赖大规模市场投放以迅速冲量。而因续费率低,为了保持可观的高增速,只能依赖持续的疯狂投放。
投放要烧钱,资本要增速,续费低如何增速铺天盖地营销投放。如此循环,不可脱也。
精细化运营小班课是否将迎来爆发年
从运营成本角度考虑,一对多的小班模式比一对一模式更健康。对素质教育的主打低龄用户来说,有比较、有竞争、有互动的小班教学效果也更好。但资本倚重的是规模模型和效率模型,以此论,小班慢热,不易获资本助推。因而自我造血、实现正向现金流成为小班模式的破题关键,这也倒逼小班模式从粗放经营转精细化运营、提升产品竞争力。
如何精细化运营先谈师资。与一对一相比,小班模式对授课老师的要求更高,既要保证授课质量,更要兼具控场能力,且能熟练使用多种系统操作工具。在素质教育领域,师资匮乏尤其严重,培训任务更重,加剧限制了小班模式的发展速度。
再谈研发。较之一对一模式,小班模式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技术的复杂度均变高,很多小型机构不做 4 人班、6人班而只能做 2 - 3 人班,非不想也,实不能也。
至于运营,小班之痛,痛在起量。小班模式由于组班、排课复杂度高而起量较慢,只能靠提高复购和口碑效应。而也唯有可持续的复购、口碑及转介绍,才能真正撬动用户心智,降低获客成本。毕竟在获客方式上难成壁垒,获客渠道的红利期也短,获客成本的降低还得依赖好产品和好老师。但起量虽难,好在起量后的毛利相对可观,近来多家采用小班模式的素质教育公司发展利好,甚至有几家机构,从授课效率考虑,从早期的一对一模式转为小班授课,如美术赛道的头部公司美术宝。
可预见,小班课的市场尚未爆发,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且市场发展虽需融资,但不能单靠融资。当素质教育从烧钱买流量砸市场,转为精细化运营以提升产品和服务。可持续的良性运转才真正开始。
双师 + ai,一对一 + 小班,谈谈「混合」素质
除了必须手把手教的体育、营地、手工等素质教育课程外,素质教育领域内的音乐美术,以及 steam 创客、思维素养等一批新兴赛道,都愈发线上化。一方面,线上可以获得线下无法获取的高质量师资;另一方面,线上可积累大量结构化数据以因材施教。而在线素质教育中可缓解对线下空间、师资需求的双师模式、ai 老师成为时下热门。
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当具备一定规模时,师资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也使得双师模式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