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种植小麦的过程,应该运用综合配套技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2024-7-14 4:11:49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今天思阳带大家了解一下小麦的综合配套技术,一起来看看吧下!
一、优胜劣汰,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良种是打破小麦生产徘徊局面的关键。依据引种推广的原则:试验、示范、推广,围绕城头镇小麦品种多乱杂及老化现象,加强良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1989年承担了市农业局、区农技站的小麦高肥水组品比试验,其田间考查结果。
经过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结合田间性状的考查,从中选出了鲁麦12、冀麦26、烟1604三个较理想的品种。为了进一步找出理想的当家品种,1990年秋种又在市区业务局的指导下承担了泰山10号等11个品种的品试项目。
在同播量的基础上,烟1604属中高成穗率的品种,215953属中等成穗率品种,两品种株高一般,小穗退化率以215953最低,百泉3060处第二位,烟1604处第三位,而百泉3060抗倒性一般。综合分析该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以215953、烟1604较理想。
针对筛选的小麦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其特性,又列入1991年省农科院的小麦品试之列,同时引进省市推广的小麦良种作了示范、攻关项目用种,现将品比试验田间考查结果及攻关项目考查。综合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以215953最理想,其次是鲁麦12,再次是济核02。考查结果表明,莱州953是高肥水田块的理想品种,而温2540是中高肥水田块的推广品种。
3年的品试选优工作及新品种的示范、攻关,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加速了老化品种及不适宜品种的更换速度。几年优选品种215953、311303、温2540、莱州953在生产中的应用,良种本身使小麦单产增产了13%左右。因而要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首要的工作是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扩大机作面积,推广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土地是农业之本,是栽培业的基础,土壤条件的好坏,整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及作物的产量,而机械作业可有效地提高耕、耙、播的质量,尤其对潮褐土、淋溶褐土适耕期短,机械耕耙更是提高整地质量的有效措施。要求耕深在25cm以上,并逐年加深活土层,以增强土壤保蓄肥水的能力,扩大作物根系的生活空间,促进根系的发育。在细耕的基础上要求细耙,机耙2-3遍,以达到土壤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为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土壤基础。
合理的群、个体发展动态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而大力推广机播技术,是保证苗全、齐、匀、壮,创造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同时要做到适期足墒播种、合理密植,确保小麦群个体的健壮发育。要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当前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确定播期及播量。我地区的小麦适播期一般为10月10日。
合理密植不仅节约了种粮,而且可充分发挥小麦群、个体的生产潜力。为掌握合理的播量,1991年秋种,在市区农技站的指导下又设计了小麦播量试验项目。试验的设置和田间考查。
考查结果表明,10月7日左右播种,对于中强分集成穗的品种来说,播量应掌握在每亩5kg左右,以达到充分发挥群个体增产潜力的目的。
回顾1988年以来的小麦生产史,综合分析1988至1995年高产田构成小麦产量的因子变化,情况如下:基本苗由14.92万降至6.09万,冬前总囊数由60.01万降至54.2万,三叶以上的大蘖所占的比例由55.2%降至47.8%,亩穗数占冬前总蘖数的比例由47%增至63.6%,穗粒数由31.5增至38粒,根蘖比由1.03增至1.53,这表明,随着精播、半精播技术的推广,在一定限度内,播量的减少却有利于个体的发育及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达到小麦高产稳产的目的。
精播、半精播是高产田的减少播种量,为充分利用分蘖穗、调整群、个体间的矛盾,建立合理集体结构的高产栽培技术,是解决小麦高产和倒伏矛盾、实现小麦高产稳定的重要措施。
三、优化配方施肥,培肥地力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要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就必须加强对土壤的培育,以满足作物生长对不同养分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优化配方施肥。
为搞好配方施肥的推广工作,1988、1989两年在市、区业务局的支持下,对城头镇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普查,同时聘请了专家依据普查结果,提出了科学的肥料配方技术,并定点生产了有机质含量10%、氮磷钾含量25%、微肥含量3.7%肥效持久的有无机复混肥,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使小麦单产又上一个新台阶。
四、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麦田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及蛴螬、金针虫、小麦红蜘蛛、蚜虫等虫害,其中全蚀病为害最重,严重时可减产30%-50%甚至绝产,且该病在全镇80%的地块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应结合农艺措施用粉锈宁、羟锈宁、蚀敌等加以防治;纹枯病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麦病害,据1991年12月对全镇麦田病害的普查,纹枯病病田率达65%,病株率17%,且在以后的小麦生产中,纹枯病逐年加重,至1995年,纹枯病病田率达100%,由此而造成的损失部分品种已达1/3,高产地块发病较重,低产田、旱地较轻,且该病将有加重为害的趋势,应加强该病的防治工作,措施是于返青期用农用井岗霉素或粉锈宁喷雾防治。
由于近年的暖冬年份,金针虫的危害较重,据1990年麦播后调查,该镇吴时村一方5.6亩的麦田,由于没实行药剂拌种,致使蛴螬、金针虫大为害,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导致重播,而红蜘蛛、蚜虫的发生,大量吸食植物汁液,极大地影响小麦的生长和灌浆,严重发生时可导致10%-30%的减产。因而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保障。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