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养猪去!不少人面对高猪价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与豪言。没曾想到,有一天猪肉也会实行“地产式调控”。
9月1日消息,据南宁日报报道,从9月1日起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在主要农贸市场设点限量限价销售猪肉。以低于以低于前10日市场均价10%以上的价格,向市民销售精瘦肉、前后腿肉、五花肉和排骨,每位消费者每日限购2斤。
最近半个月,猪肉价格可谓飙涨,相比三四个月前,猪肉价格足足涨了一倍,而这背后是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七个月的下降。虽然保价保量战已经打响,但猪肉的大量减产以及从乳猪补栏到出栏所需的时间来看,短期内可能无法弥补缺口,至少两年后供需才能跟上,所以后期猪肉价格大概率还要上涨。
随着猪肉价格的供应紧张,今年a股市场上猪肉概念股亦出现了大幅上涨,数据显示,整个板块市值增长达3000亿美元,增幅接近80%。年初,猪肉股市值因存栏下降开始上涨,此时猪价并无明显上涨,市值的增长可能来自于预期,这一阶段的行情已经基本兑现。
而伴随猪肉价格上涨,下一阶段利润兑现将是未来股价的主要驱动力。有意思的是,猪价疯涨,养猪的企业看起来并没有赚到很多钱,因为能卖的猪并不是特别多。若从未来预期看,哪些猪肉股可能会兑现业绩预期?
//猪价的疯涨//
就目前而言,猪价由供需决定,最终看向的是现阶段的出栏量,而导致今年出栏量减少的直接导火索是非洲猪瘟。2018年,除了亏损导致的去产能外,非瘟的肆虐让散养户的退出速度大幅提高。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0个养猪村和1.3万个规模化养猪场(户)的监测,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七个月下降,7月份同比降幅分别达到32.2%和31.9%,都已经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各地散养户的抛售和清场是这种剧烈去产能的主要原因,剧烈去产能导致的结果就是,专家认为2019年猪肉总产可能下降15%-20%,也有认为减产可能达到40%。
目前我国猪肉市场的集中度并不高,散养户无论是风险承受能力还是养殖技术都无法同规模化猪企相比,养猪。总之,养猪是门技术活儿,而非瘟是个意外。不过,去产能能在短期内做到,增产能却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一头猪,从乳猪养到出栏,大体要6—8个月。而增加母猪,才能增加乳猪——统计数据,目前的母猪存栏量,相比去年同样,减少了大约1/4。增加能繁母猪,再到产猪仔,这个又得起码一年半左右。所以,起码要两年后,供需才能跟上。
从过往来看,生猪供给往往同猪价呈现正向关系。2007年,我国生猪供给减少8%,猪肉价格上涨了65%左右;2011年,我国生猪供给减少了6%,猪肉价格却上涨了46%左右;2016年,生猪供给减少3.3%,猪价却上涨了22%。
而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到8月19日至25日,国内农贸市场白条猪肉批发价格达到了31.7元/一公斤,较去年同期相比大涨了53.9%。
//上市公司预期兑现之后仍看业绩//
出栏量的下降,亦使得今年a股市场上猪肉概念股出现大幅上涨。数据显示,整个板块市值增长达3000亿美元,增幅接近80%,猪肉概念指数则从去年10月份开始至今年最高峰涨了将近两倍。
这波市值的上涨主要在年初。这其中,养猪巨头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的市值在几个月之内翻倍。
比如,自2018年8月31日至2019年4月12日,温氏股份股价上涨了98%,市值几乎翻倍。
另外,根据上市公司牧原股份公开的数据:在2018年11月底,牧原股份开盘价约为25元/股,市值约为520亿元。随后,牧原股份就开启了疯涨模式,截止到2019年2月21日,股价一度达到了50.22元/股,市值也达到了1040亿元。
不过年初,猪肉股市值因存栏下降开始上涨,此时猪价并无明显上涨,市值的增长可能来自于预期,这一阶段的行情已经基本兑现。中泰证券则指出,当前生猪养殖股投资的内在短逻辑依旧是博弈“周期反转高度与持续时间超往轮”,但股价上涨需要依靠基本面的部分兑现驱动。也就是说,前一阶段猪企市值的上涨是提前透支了预期,未来猪肉股的走势还要看猪肉价格,以及猪企的业绩。
实际上,猪肉价格创新高,对于龙头猪企而言受益最为明显,上市公司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据国泰君安测算,如果今年猪肉价格创新高,猪企头均盈利将从1000元提升到1500元以上。
但从年报来看,似乎今年猪企却没怎么赚到钱,猪价飙涨企业反而亏损了。
8月份以来,a股上市的大中小猪企却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回调。自从8月7日-8月26日算起,温氏股份下挫7.48%,牧原股份下挫5.28%,新希望下挫10.51%,天邦股份下挫20.61%,正邦科技更是下挫9.25%。
这段时间,猪企相继公布了半年报,而从半年报看来,上涨的预期并未在业绩中表现出,在价格超预期兑现之后,市场将步入“价格新高→利润兑现”时期。不过,作为可替代产品的鸡肉禽类企业业绩却颇为亮眼。
//亏损龙头猪企,后期或将扭转势头//
如果单看财务指标,今年中报,养鸡类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业绩表现都比较突出。养鸡类上市公司最知名的是三驾马车:民和股份、益生股份、圣农发展。 三家公司中,民和股份业绩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1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618.23%。益生股份业绩增长近2796.86%。圣农发展同比增长393%。
而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扛把子”,温氏的业绩增长看似不错,但还是稍低于预期。销量方面,上半年,温氏股份销售了商品猪肉1177.40万头,同比增长13.69%;牧原股份上半年销售生猪581.50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但是在产品价格、销量都显著增长的情况下,上半年养猪企业的业绩却没有提升。
不过,猪企的亏损是符合预期的,猪周期的上涨逻辑也并没有被打破。猪价持续飙涨之下,有不少生猪养殖企业相继开始扩建产能。
据了解,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预留后备种猪,牧原股份减少了7月商品猪出栏量。8月份,温氏股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中透露,基础母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比较稳定,将单个合作农户养殖规模从原来的平均500多头/批提升到了730头/批,并提高公司明年肉猪出栏量目标。
因为考虑到各大生猪养殖公司2019年至2020年出栏量与成本管控情况,龙头猪企利润兑现确定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