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种农作物,它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它大多数都是种植在北方地区,深受北方人的喜爱,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高粱的移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移栽时间
移栽适龄的壮苗是增产的重要环节。一般早熟品种的苗龄要小,晚熟品种的苗龄可稍大些。属中熟杂交种的晋杂5号、原杂10号、杂7号等约以20天苗龄,达6-7片叶时为宜;而晚熟的遗杂7号等,则以25天左右,达78片叶时为宜但也要参考当地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条件,在有效积温量较少的地方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苗龄要适当大些。
反之,苗龄则可适当小些。如吉林省延吉县生育期有效积温一般为26-50℃左右,育苗移栽晋杂5号以30-35天,即5-6片叶的苗龄比较合适。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1973)的资料,证明苗龄超过8-9片叶就会造成产量降低。安徽省固镇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74)进行的试验亦得出相似的结果。移栽时期距本品种正常幼穗开始分化的时期越近对穗分化的不良影响越大。一般,中晚熟品种长到10-12片叶时就进入幼穗分化时期,此时移栽必然影响幼穗分化,使穗子变小,穗粒重明显下降。
(2) 移栽方法
本田在移栽前,要深耕细,精细整地,然后开沟。沟深10cm左右,在沟内施足有机肥底肥,并加入少量化肥,以促使发苗行距应视当地栽培习惯而定。移栽的方法有干栽与湿栽两种。干栽,即将起出的秧苗,按计划株距直接栽入本田沟内,培土后进行灌水。湿栽,即先在沟内灌水,随灌随栽。应适当浅栽,在新根以上覆土1cm左右为宜。栽苗过深,根系部位的土层通透性不良,缓苗期长,苗势不壮。栽后要压实浮土,使根系和土壤紧密接触,以防透风失水。移栽时,幼苗宜按大、中、小级分别栽植。这样苗株大小一致,便于田间管理。
(3) 密度
移栽的比直播的植株高度和单株叶面积都有所减少,且苗龄越大,减少越甚。为获得较高的产量,育苗移栽时必须根据不同品种特点及苗龄等因素,适当增加密度。一般以每亩栽苗8000-10000株为宜。随着叶面积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亦不断增多。但是超过合理密度时,叶片重叠郁蔽,昼夜温差减少,通风透光及其它生育条件恶化,植株旺长,节间拉长,茎秆纤细,抑制了穗部发育,导致穗小粒少而减产。
河北省沧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及该所在河间县柳林基点(1974)的试验结果都证明,在中上等肥力水平条件下,均以每亩10000株的移栽密度产量最高,分别增产11.6%和23.3%。四、移栽后的管理高粱移栽后的缓苗期一般需710天。为了缩短缓苗期,促使秧苗早发,移栽后45天应灌一次水通常结合这次灌水每亩追施20—25kg硫酸铵作催苗肥,可收到幼苗根叶早生快发的效果。但在移栽后如遇有较长时间阴雨天往往也会因涝害而使成活率很低。缓苗后,很快进入的拔节至抽穗时期是高粱对水分需要最多最敏感的时期。
这时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41.9至49.2%。如果此时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少于14-15%时,就会形成掐脖早,严重影响产量。一般移栽的高粱植株矮、密度大,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应增加。拔节至抽穗时期又是全生育过程中长势最旺,发育最快,需肥量最多的时期。所以栽后的管理必须水肥齐攻,采取的方法往往是结合施肥进行灌水。土壤肥力较低时,要重施拔节肥,轻施孕穗肥。
土壤肥力较高或底肥较多,植株生长苗壮时,则以采取前轻后重的施肥方法为佳。河北省沧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追肥试验证明,在每亩施用底肥7500kg的基础上,轻施拔节肥、重施孕穗肥的产量最高(亩产516.8kg),可比重施拔节肥、轻施孕穗肥的增产11.45%。在每次追肥与灌水后,都应及时进行中耕。中耕要按早、勤、深的原则进行,以便破除板结,消灭杂草,控制徒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倒伏。移栽的高粱密度大,容易发生病虫害,应特别注意加强对蚜虫、螟虫等的防治。
高粱移栽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谢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