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了日更三个月,一个月才写了五篇文章,却在8月份十天内开通头号条原创并在收获第一篇青云计划原创奖励,这一路开挂的逆袭,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我从今年四月开始正式在头条写作,当时在选领域时纠结了差不多半个月,主要是觉得单纯选择一个领域不能代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但是又不能多个选择,而且还听说领域不垂直的话,后面的平台作者认证也没法做的,所以就一直在纠结。
后来是因为一直在跟一位写职场的老师学平台运营,想着如果要选最容易坚持的领域那应该也是跟老师一样写职场了,毕竟有前人的路可寻,而且自己也每天在经历着职场的种种。
但是日更一个半月以后我实在没劲再写下去了。因为一来我不喜欢没有个性的东西,二来我也不喜欢混职场的人,我要创造的价值并不是靠怎样讨好领导努力维持关系来达成的。
当时其实是满足所有要求文章数量的条件,也没有自己去申请原创标。不但越写越没劲,还找不到继续写作的热情,觉得这条路不能走下去了。
来到六月份我决定不再按之前学的平台套路来写文章了,因为已经没什么东西想吐了。为了倒逼输出,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死目标,六月起码要看完十本书。并且所读的书每一本都至少要写一篇书评或者读书笔记。
正是因为输入倒逼了输出,我的输出开始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风格了。六月写的第二篇书评被出版社选上并转载之后,我对自己的内容创作之路开始有了新的认知。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但是我们却从小被按千篇一律的教育系统来训练。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到三岁的小孩子里面只有我一个会看时钟的时间。
爸爸说好了三点来接我,我就从吃完中午饭一直盯着时钟不停地看,还每个小时都去问一下老师,我说:“老师,为什么你们的时钟走得这么慢的?我家里的钟很快就到三点了,你这个一直都没怎么动,是不是坏了呀?”
那个老师可能怕我老是烦她,就干脆跟我说:“你就当它坏了好了,反正你爸下班就会来接你的了。”
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被按同一个模版的教育或者管理方式套路着。现在知识付费和内容营销那么火,但是可能我们花费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学费去学的新媒体课程都很难得到导师的个别点评。
那作为内容创作者,能突围而出的人到底是做对了什么呢?
经过这段时间的自我反省,我总结出内容创作各领域月入六位数的大咖跟还在原地转圈的人至少有以下三点区别:
01 |成功并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要自己去尝试做的由于一直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我的媒体触觉还是挺敏感的。记忆中早在1415年公众号最红火的时候,已经有当kol的朋友叫我写公众号。
当时我虽然我是看到了公众号的可发展性,但另一方面要独力把公众号的写文章、排版、发稿、传播都一手操办,这是多么累人的事啊。
我一想到困难这么多,就退缩了。而当时叫我去写公众号还承诺帮我推广的朋友已经经历了几波新媒体浪潮,现在是简知书院的创始人了。
到17年年初从上市公司出来以后,我曾经购买过一两个零基础学做公众号的课程,都是听了没三分一就放弃了,感觉这个事跟我当初想像的一样难。
当年年底我还去参加了媒老板商学院前身的新媒体训练营,听完以后虽然对公众号运营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了,但依然一愁莫展,不知道从何做起。
俗话说得好,听别人说上万遍还不如自己亲身尝试一次来得深刻。
今年年初,由于经济大环境一直低迷,我看到了传统行业和企业的太多无奈、困境和局限,加上开始想做一些可以为自己往后余生增量的事情了。
在对比了很多自媒体的运作和商业模式以后,我唯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写作了。
我是一个很讨厌跟风的人,一般来说别人都去做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做,但现在那么多人在平台写作期待通过写作变现,为什么我还选择走这条路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自己从小喜欢读书写文章,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成绩最好的科目就语文,最能拉开跟其他同学的分差就是作文了。
但是我也知道当有人跟你说做一件事情能有巨大收益的时候,其实一般已经是别人已经从这件事上收割了一大圈以后了。所以跟风的不但很难,而且一点优势都没有。
那我为什么还要跳进自媒体写作这个坑呢?
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想着有空的时候写多点东西,写一些属于自己的创作。就像一直在成都小酒吧流转的流浪歌手那样,只是因为喜欢创作、喜欢唱歌,只要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人看到,可以维持简单生计已经很满足了。
但我们都知道现实更多的是柴米油盐而不是风花雪月,别说对比自己跟大号的差距,就是跟身边同时期开始写却突飞猛进的朋友对比,差异化也在不断拉开了。
不甘心掉队的我去研究了很多自己认知特别深的自媒体大号,发现很多大号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没有给自己留啥退路,拼命死嗑内容。
我刚开始在头条写作的时候,一位对各平台运营很有研究的老师总是跟我们强调,平台的推荐原理都是按机器算法的,我们不能跟机器人讲太多的道理,只能摸清它的脾气顺得它来写,机器才会给我们更多的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对平台都有这个研究,我后来发现平台写同类型观点的文章真是一搜就一大片的。
后来我决定豁出去了,跟机器人对着干,我就偏不写按它算法来编的文章,因为我不喜欢跟别人雷同,我硬要写有自己风格的文章,甚至不再理会机器把我的文章分到什么领域了。
但就是这样,奇迹就出现了。在八月初我发了一篇观点文《你经常听说时代抛弃你不打招呼,其实时代根本没有关注过你》之后第二天,我就收到头条后台的开通原创通知了。
从这个转折点不难发现,平台虽然是按机器算法的推荐为主,但内容有价值有自己独特观点的文章和作者还是有机会被发现的。
02 |无论做什么事越多人做其实差异化越容易突显记得插坐学院副总裁、资深自媒体老师粥左罗在他的著作《学会写作》中写道:写作不是为了自嗨,而是要创造价值。
现在看来当初的我和很多现在还在平台写作路上原地转圈的朋友,写作的初心都是在自嗨,或者一直以为自己怀才不遇只是平台或者读者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其实你换个角度想一下,平台的推荐量对于每一个刚起步的作者都是平等的,都是先按领域,再按标题和内容的可读性推荐给关注这类文章的读者。
如果推荐了第一波读者阅读量不断上升,那平台的机制应该是会继续推荐的,这样文章才有可能成为爆款。
反之亦然,平台虽然是以机器算法推荐为主,但总不可能你写的东西第一波用户都没有点击还不停地给你推荐第二波第三波吧。
但是在头条这样的大平台写作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发现,阅读量高的文章未必有助你通过原创审核,能获选青云计划的也是一小部分。那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原创审核和青云计划评选都是有平台的编辑老师人工审核的。所以如果你只是摸通了平台的机器算法,并没有打磨内容,那只能拿到高阅读量而非真正的优质内容。
听老一辈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是最多人离开企业下海经商的年代。但是能创业成功的人也没有五分一,大部分人还是回归普通人朝九晚五的生活。
现在也还是一样,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大平台,每天都会新增上万的用户数,而这些新用户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想成为平台作者的。
在文字泛滥的今天,谁还有空去看那么多同类型的八卦杂谈、家里长短呢?
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平台共性的内容太多,差异化的内容其实不多。例如大家都知道今日头条等平台鼓励有创作能力的作者入驻,也有多项作者奖励计划,我们在平台就看到很多写到一定粉丝量的作家开通付费写作专栏了。
有时候刷一下头条文章,几乎一大屏都是同类的推荐,一刷眼过去都是大概的套路,就是诸如教你短期内学会写爆款文章、快速拿到原创标,直通青云计划。
其实细心观察一下这类型的作者,他们一般都是在企业从事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的工作,所以给出的经验都是偏人性管理的心得为主。
当然有前人的方法总结指引确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如果只是把老师教的方法当套路一直套在自己的内容里,后面会越写越千篇一律的。
所以我也发现身边有些朋友写了快一年,每天坚持日更,却依然没有拿到原创标。这时候该研究的就不再是自己文章可读性的问题了,而是差异化的问题。
因为你的内容没有差异化突显,别人一抄,换个名字,换个前后主语,又是一篇新的文章了,何来创作的意义呢?
03 |内容创作除了创造价值,更多的是要引起共鸣我觉得平台写作跟内容创作还是有质的区别的,写文章很多思维方式是可以套用很多前人经验,但内容创作更多是自己的经验、见解、看法等积累再输出。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写了几篇爆文就是内容创作的作者了。
按我的理解,新媒体时代是应该多输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在平台看别人的创作,也是为了知道更多自己认知范围外的知识和东西,所以少点套路,多点走心,才能引发更多的共鸣。
我的一位好友冯老师是知名的品牌设计师,他在自己最新上线的平台线上课程经常强调,“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你总不能期望自己永远一成不变的付出,会换来不一样的结果吧。”
真正想创造自己独特内容的朋友,会去拆解一些跟自己领域个性相关的大号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有些老师拥有上十万的粉丝,你去围观一下他三个月以内的文章,大致的框架、主题和要表达的观点都相距不远。
那为什么这类老师依然能在平台活跃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超前远见和耐心,他们一般已经是在平台写作至少三年以上并一直坚持了。
但这类框架型的写作套路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创作要求了,我们会发现其实前人告诉你的很多道理,你都有听说过的,至于对自己有没有用,也要看各自修行了。但即使知道很多道理,我们也未必能过好这一生。
加上ai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已经有智能写稿软件层出不穷了,所以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平台作者凭啥立足呢?
自媒体已经火了好些年了,每年我们都听到内容创业者说:“知识付费的红利期过了吧?我们现在才起步要写成个大号已经是天大的难事了,加上流量已经转移一大部分到短视频领域了,等到有点粉丝的时候,估计也没有红利扶持了。“
内容创业者其实比创作者压力更大,因为他们已经把内容创作当成事业来发展了,而并非业余爱好。做内容的朋友越来越焦虑,毕竟创意这个东西不能是天生 ,灵感不是随时能来的,而是要自己去找的。
但是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志在成为一个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平台作者和自媒体人的话,你不但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找灵感去创作,还有机会为自己创造的内容价值引发出更多的共鸣和认同而感动非常愉悦。
所以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学习再多,没有转化成自己的也是没用的。
前几天我还在学习群里跟小伙伴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你为知识付费的这些年,都把课听完了吗?赚回学费了吗?
通过这些深度思考,我们会发现,之所以会报读不同学习群的小伙伴,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知识的诉求,但是无论老师教我们多少快速赚钱的方法,我们能看到真正赚到了钱的除了老师之外,只是少数的学员。
然而当你仔细研究了课程和课件,你也会发现其实老师一般并没有把真本领和方法论的底层逻辑藏起来不告诉你,只是一般听课的人只关注到学习转化的效果,并没有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有位名人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内容创业这大半年,我终于看懂为什么自媒体可以成就很多大咖月入几十万,却让很多人依然在原地转圈了。
还是那句话: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只有转变思维模式,打磨有自己核心观点的内容,才能在内容创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