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我们为什么不支持宠物克隆?

2024-7-11 10:40:18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8月21日,我国首只商业克隆宠物猫“大蒜”满月了。
“大蒜”是一只经***猫自然分娩的英国短毛猫,与被克隆的猫咪同名,目前非常健康。而大蒜的诞生, 意味着我国在克隆领域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克隆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它就已经不受到非议了,更何况这还是首只”商业克隆宠物“。
▲ 人民日报微博报道我国首只自主培育克隆宠物猫,大蒜满月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克隆技术确实一直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
然而,2018年,美国人道对待动物协会(peta)对我国克隆猴的试验提出了强烈谴责,其副主席凯西·圭勒莫发表声明说:“克隆是一种恐怖表演,是浪费生命和资金,而且这种试验造成的痛苦无法想象。”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克隆自己的宠物?而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克隆宠物呢?
克隆宠物的背后 克隆自己的宠物,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从头说起。
■ 我爱他,我恐惧面对失去它的悲伤
没有养过宠物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与宠物共度数十年光阴的人对宠物的深情。宠物对他们而言,不仅是消磨时光的玩伴,更是承载着家庭记忆的家人。它们的离去,给主人们带来的痛苦,甚至不亚于亲朋好友去世所带来的痛苦。
这时的人们会体验到强烈的悲伤,而悲伤本身并不是一种好的情绪体验,人们会本能地恐惧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并想要逃避它。
所以当有人提出一个看起来可以让宠物重新回到身边的方法时,有的主人难免会动心。
■ 我想拥有这一关系中的全部控制权
当陪伴多年的宠物去世时,主人除了感到悲伤之外,还会深刻地感受到控制感的丧失,这一点比悲伤更难让主人承受。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主人说:“我从没想过它会突然离开我”,这里表达的就是控制感的丧失。
控制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心理学家shapiro 和 astin (1998) 认为:
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
而宠物的去世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控制感的丧失,为了抓住这种控制感,不让它丧失,主人们会让自己相信:克隆,会让它重新回到我身边。
■ 你们看我多爱它,我有能力留住它
克隆一只宠物,平均需要花费25-50万人民币不等。比如这次克隆大蒜,大蒜的主人就花费了25万。
对于大部分宠物主人而言,给宠物购买专用的宠物粮,购置罐头、小零食来加餐,给它们购置舒适温馨的窝,或者买小玩具逗它们开心,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开销。还有些宠物主人愿意花几万元为宠物治病,这些付出,都是主人对宠物的爱。
但是,为了宠物,花25-50万人民币,对于绝大多数宠物主人来说,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当宠物即将离开的时候,花这么多的钱来克隆它,也是想要向自己或者别人证明或者炫耀:“你们看,我多爱它,我对它的爱是无条件的,我有能力留住它!”
■ 没有了它,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当主人想到陪伴多年的宠物可能会离开时,“没有了它,我的生活会怎么样?我还是原来的我吗?“这样的疑问会涌上心头。从这一疑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的心理安全感受到了挑战。
所谓的心理安全感 (psychological security) 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当宠物离开,作为宠物的主人的身份感会受到威胁,心理安全感开始受到动摇,人们往往会感觉到焦虑和不安,迫切地想做些什么来让生活回到原来的样子,甚至会为此失去平日的理智。
由此可见,克隆宠物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身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心理上的问题,能仅仅靠克隆就解决吗?
为什么要对宠物克隆说不?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克隆宠物?因为宠物克隆并不能根本解决其背后的问题——
■ 克隆宠物无法让宠物回来
克隆宠物,是通过复制原来宠物的基因组来实现的,克隆宠物与原来宠物更像是双胞胎。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同父同母、一窝出生的毛孩子,有时候样子会大相径庭。实际上,在接受采访时,克隆宠物的主人也表示,跟原来的大蒜长得并不是一模一样。
▲ 由照片中也可看出,克隆的大蒜(左)与大蒜(右)长得并不完全一样
科学家们也表示,即使基因组一模一样,宠物的长相、花纹也不能保证做到一模一样,至于性格,变数就更大了。
对于宠物主人而言,他们的宠物之所以珍贵和独一无二,是因为他们一起相处过的这段时光,是他们之间独特的情感流动。
电影《一只狗的使命》中,小狗贝利在一次次的重生中,最终回到了主人身边,这时,现在的贝利和过去的贝利体型、毛色、样子已经完全不同,甚至它已经不叫贝利了,但是,当它重新和主人一起玩起独属于他们俩的那个游戏时,主人仍然认出了它,那一刻,观众们也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克隆,并不能让宠物回来,但是,爱,可以让宠物永远活在我们的生命中。
■ 容易引发伦理方面的问题
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克隆动物,发生在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j·金成功地克隆了北方豹蛙:35完整的胚胎和27蝌蚪104个核克隆成功。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克隆技术其实一直在实验室里发展着。猫这一品种,在2001年就已经能够被克隆出来,但为什么一直没有投入商业化运作中呢?这其中存在着伦理方面的问题。
如果有人说,我的家人去世了,我想用克隆技术让他回到我身边,一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这是不符合伦理的。那么,为什么宠物克隆走向了商业化,大家却开始犹豫了呢?
其实,克隆动物到克隆人,离的并不远。而如果克隆技术通过克隆宠物这个点,合法地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社会,这种风险即将大大增加。
许多科幻电影已经提前预警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伦理去限制科技的发展,人类就会走向毁灭。
■ 无法与过去的宠物好好告别
选择克隆宠物,来假装自己心爱的宠物还会回到自己身边,其实是对告别的一种逃避。
我们与宠物共度了如此多的美好时光,也许我们见证了他们的眼睛从初生时的混沌变成后来的湛蓝,也许他们见证了我们第一次为人父母,也许我们见证了他们从巴掌大小的毛宝宝长成一只毛胖子,也许他们见证了我们的每一次辗转反侧和欣喜若狂。
我们曾经花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习惯,他们也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陪伴我们、逗我们开心。我们都值得去好好地互相告别。
告别,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告别,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好好告别的这个过程,会给我们的关系画上完满的句号。
这时候,即使宠物离开了,宠物带给我们的这份感情和爱,也会永远地埋藏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心灵的力量。
但是,克隆宠物则会让主人逃避掉“告别“这个阶段,这时候,主人不仅逃避掉了告别时伴随的哀伤和不安,而且会将这份哀伤和不安与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相连接。
当克隆宠物无法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主人们对过去宠物的每一次回忆都将成为一把利刃,插向自己的心脏。
■ 对克隆宠物来说不公平
在克隆宠物的过程中,克隆宠物自身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是不能被忽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克隆宠物比一般正常宠物要老得快。与常规繁衍的宠物相比,克隆宠物的后代有更多健康问题,容易生病。
而且,在克隆宠物的过程中,要制造出很多胚胎来备用,克隆产生的胚胎不会一次就成功孕育。这其中的痛苦,都可能要由动物来承受。
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让宠物承受这些痛苦,对宠物来说是不公平的。
▲ 大蒜与***猫妈妈,我们并不知道猫妈妈在实验背后承受了些什么
除此之外,克隆宠物对于主人而言,实际上就是原来宠物的“替代品”,是完全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主人选择制造它们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它们与原来的宠物一致,如果稍有不一致时,主人就会很容易产生失望的情绪。
在接受采访时,克隆宠物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希望与原来宠物一模一样”的想法,这对克隆宠物而言是不公平的。
■ 以后面临分离时将更加痛苦
由于克隆宠物比一般正常宠物要老的快,再次的分离会比预想中来的更快一些。
当我们在尝试用克隆宠物,来逃避与原来宠物的分离时,我们看似逃避掉了分离的苦痛,其实这一苦痛仍然被记录在了我们记忆感受的右脑中,当以后有类似的事件出现时,这一部分的苦痛将加倍地卷土重来。
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汶川大地震遗址,时间并不能治愈伤痛,ptsd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干预
当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半年后,曾出现自杀小高峰。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当时间过去,悲伤并没有淡去呢?
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地震时封闭了自己的情感,可当这样封闭情感的阶段一结束,这些创伤带来的痛苦会加倍地涌上来,直到被吞没。
同样,如果用克隆宠物来封闭自己失去宠物的伤痛,当克隆宠物也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主人会感到更加痛苦。
克隆宠物,是出于对宠物的爱和不舍,但是克隆宠物,并不能让宠物回来,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触犯伦理道德,无法学会告别,是否尊重宠物等等,而这些问题,都是热爱宠物的我们不愿看到的。
那么,面对我们心爱的宠物,也许,下面这五句话比克隆宠物技术更能帮助到我们:
谢谢你,
陪我走过美好的时光。
我原谅你,先离我而去了。
请原谅我,不能继续陪伴你了。
我爱你,
再见。
references:
[1] 马斯洛著, 许金声等译. 动机与人格[m]. 北 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2] 沈学武, 耿德勤, 李梅, 胡燕, 赵长银, 黄振 英. 不安全感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研究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9): 856- 857
[3] 吴航洲, 李峥. 乳腺癌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 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5): 389- 390
[4] mishel, m. h. uncertainty in illness[j]. jour- 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88, 20(4): 225- 231
[5] liberzon i , taylor s f , amdur r , et al. brain activation in ptsd in response to trauma-related stimuli[j]. biological psychiatry, 1999, 45(7):817-826.
[6] 高伟娟. 对控制感的心理学理解——控制 感研究述评[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5
[7] 胡三,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6): 938- 947
[8] 于国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 上海: 华 东师范大学, 2004
[9] 于世刚.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j]. 社会心理科学, 2011(2):3-8.
[10] 徐唯, 宋瑛, 梁爱民, et al. 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9):603-606.
[11] cooney, kathleen. offering hospice care for pets:[j]. veterinary record, 2015, 177(11):i-ii.

文章 | 索娅 / 音乐治疗师
编辑 | 扬羽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