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谷为主——简述双季水稻的古今发展史

2024-7-11 3:28:51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2016年11月19日中午,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双季稻的研发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双季稻在稻作区的全面推广又近了一步。这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双季稻是指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的水稻种植方式。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山海经》的记载。
古籍中提到的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都是双季稻的不同品种。中国南方地区很早就种植了双季稻,但有记载的成规模种植始于宋代。
(双季稻)
虽然宋代的双季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但宋代确有种植再生稻、间作稻和连作稻三种形式的双季稻。
宋代双季稻由于条件的限制,产量不高,但总体上来说比单季稻的总产要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南方人民的吃饭问题,被称为“宋代江南的农业革命”。
一、 双季稻的历史
双季稻是指同一块稻田中一年之内两熟两收的水稻。双季稻最早始于秦汉时期的两广地区,汉代《异物志》上记载“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季稻栽种区域不断北移,晋代已蔓延到长江流域。
左思《吴都赋》中说:“国税再熟之稻”。
便是晋代江南地区种植双季稻的证明。当时江南地区栽种的双季稻名叫“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
(古人种田)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江南地区从福建引进了早熟耐旱的占城稻。
占城稻是一个早稻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甚至可以在淮南一带种植。另一早熟稻种黄穋稻生育期大致在三个月左右,喜欢潮湿环境,虽然产量略低于占城稻,但仍是江南多雨之乡农民的最爱。
当时还有其他早稻品种如六十日、宣州早、赤芒稻等等,成熟期多在六月,所以以“早”命名。这些品种的发现为双季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生稻是指水稻收获之后,其茎基部的休眠芽再次萌发抽穗结实,既宋人说的“田收长稻孙”。
再生稻在宋朝被农民加以利用推广,遍及两浙、江淮、荆湖等许多地区。
《宋史》载:处州知府杨亿有一篇《贺再熟稻表》的奏折:“据本州丽水等县状申,今年人户所种早稻自秋初刈后,为雨水调适,元根再发青苗,结实成熟,共得两收,已具州司别状闻者,多稼并熟,所谓有年嘉谷再登,斯为上瑞。”
这表明在宋朝浙江已开始种植双季稻。
朱熹也向皇帝报告过:“臣所经历去处,见其早稻未全损者,亦皆抽茎结实,土人谓之‘二稻’,或谓之‘传稻’,或谓之‘孕稻’,其名不一。”
《会稽志》上也有记载:“再熟曰魏撩,刈稻之后,余茬再熟”。
这是南宋时双季稻已普遍种植的另一直接证据。
南宋诗人范成大给双季稻下过定义:“再熟稻,一岁两熟。”他还有“吴稻即看收再熟”的诗句。
(收获)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江南种植双季稻,连地处荆湖的湖北,在南宋时也种植推广双季稻。
《宋史》载:绍兴四年十月,“孝感、应城二县稻再熟。”
《文献通考·物异考》等史料中也出现了安徽无为军、江西洪州六县、淮西路都曾经收获过再生稻 。
除了再生双季稻 以外,间作双季稻和连作双季稻在宋代也有种植。
宋人编撰的《农田余话》中曰:“闽广之地,稻收再熟,人以为获而栽种,非也。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一垄之间,释行密莳,先种其早者,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立秋成熟,刈去早禾,乃鉏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实,然后收其再熟也。”
这里再熟稻的最早详细记载。
另一种间作双季稻起源于宋代浙江台州,名曰“寄生稻”或者“晚儿稻“。
《太平县志》载:“寄生,以寄种早禾中,故名,一曰晚儿、继晚”。《温州府志》记载了间作双季稻的栽种方法:“春夏之交,分早秧曰:插田;又分晚秧,插于空行之中,曰:补晚”。
(栽秧)
连作双季稻是指早稻收割后,经过插晚稻的方式种植的一种双季稻。连作双季稻受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制约特别大,多在岭南地区种植。
长江流域也试种过连作双季稻,但是由于技术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并不成功。直到二十世纪,随着气候变化和技术的成熟,连作双季稻才在江南地区有所种植。
黄省曾在《稻品》记载过一个名叫“乌口稻”的双季稻品种,是收获时间比较晚的双季稻,其特点是“再莳晚熟”。
乌口稻米色色黑,耐水耐寒,收获时间晚,但品质很差,“其谷色黑”,所以种植的农民较少,多见于洪涝灾害,水田秧苗被淹后作“潦后补种”的救急之举,并不是农民的首选,种植面积不大。
南宋嘉定十六年还出现了一个稻种名叫“第二遍”,顾名思义,这个品种也是双季稻品种。其特点是“刈去早秥,重复插秧,亦间有早秥未刈之时,插秧其中者,为二遍秥,俗亦混称曰晚秥,此则再熟秥也。”
根据史料可以证明宋代特别是面宋,双季稻不仅存在,而且广泛分布在岭南、江南甚至荆楚的广大地区,是双季稻大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
二、宋代双季稻的种植情况
双季稻虽然在宋代得到发展,但与普通单季稻相比,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南宋时江西南昌附近地区,尽管也有不少农户种植双季稻,但一年一熟的单季稻还是占多数。
史料记载当时南昌附近地区“襟江带湖,湖田多,山田少,禾大小一收……豫章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数月以待获,而自余三时,则舍穑不务,皆旷土。”
(挑秧下田)
另一产粮大省湖南的情况也和江西差不多。
《湘潭县志》载:“田为艺稻,一熟之外,土不复耕,虽劝种杂粮,无有应者。”
由于产量低,所以双季稻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也不高。岭南虽然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这是岭南自然条件优越的结果,而不是双季稻栽种技术带来的。
岭南地区“天地之气,冬夏一律。物不凋瘁,生意靡息。冬絺夏葛,稻岁再熟。”
所以当地农民“既种之后,不耘不灌,任之于天。”可见管理上并无任何技术手段,广种薄收而已,靠天吃饭,调产有限。
栽种双季稻可以提高土地面积产量,提升农业生产率,但宋代农民双倍的投入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取得双倍的报酬。
(江南水田)
双季稻中的早稻生育期短,产量一般不高。早稻收获之后继种晚稻,由于地力、病虫害等因素,产量甚至比早稻还不如,一般只有早稻的七成。
朱熹认为,二稻、传稻、孕稻之类虽然在青黄不接之时,“村民得此接济,所益非细,但其稻茎稀疏,秕多谷少。”
由于早稻双季稻在产量没有优势,有些地区出现了“田或两收,号再有秋,其实甚薄,不如一获。”的现象。当时不少人认为:“地力不可尽,两熟之利,未必胜一熟。”
三、宋代双季稻和单季稻的比较
如果说双季稻完全不如单季稻也是不科学的。
单季稻产量虽高,但对稻田肥水条件要求也高,“非膏腴之田不可种”,而早稻“不问肥瘠皆可种”,因此在一些自然相对较差的地方,种植早稻,经三月左右再连作晚稻,以弥补早稻产量的不足,缩短与单季稻之间的产量差距。
《永春县志》载:“按二熟之谷,较之一熟所获亦相当,但二熟之谷少怕亢旱,故种之广。”
(车水灌溉)
我们举一个例子。浙西双季稻种植率远不及浙东,这是因为浙西的自然条件、土壤情况都比浙东好,单位面积产量也比浙东高,所以浙西种单季稻的多,浙东种双季稻普遍。
不过古代农民不太计较劳动生产率,也不介意多付出辛勤劳动,只要能多收三五斗,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因为对农民来说,多收一斤粮食和少收一斤粮食,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双季稻在肥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较好的收成。双季稻产量不高的原因在于地力不足,“非土力有余沃不能全也”。
也有些地方在早稻收割后,种晚稻时容易受旱涝影响,也影响了农民种双季稻的热情。
双季稻要求早稻收获之后,马上抢收抢种。这个受自然因素和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不能保证抢种抢收的基础上,晚稻的产量也受到影响。这是影响双季稻发展的主要问题。
《抚郡农产考略》记载:“凡二遍,迟至立秋栽,则不成熟,得谷少也。”
(耕作图)
宋代经济比较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还是比较幸福的,所以很多地区存在耕作与休闲并存的习俗。
宋代农民发现,新开垦的土地往往有较高的产量。
苏东坡说:“连山皆野草散水,不生五谷,地气不耗,故发如此。吾以是知五谷耗地气为最甚也。”欧阳修也认为“久废之地,其利数倍于营田”。
在这种认知下,宋代农民普遍让地力得到休闲。这种做法有益于地力恢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更是普遍。这也是双季稻不能占据市场较大比例的原因。
四、我国双季稻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稻区十分广泛,南起海南,北至黑龙江均有水稻种植。但大部分分布在秦岭、 淮河以南。
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我国有6个一级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地区以双季稻三熟制为主(即一年两次水稻,一次其它),采用杂交稻高产规范化栽培,利用旱育稀植、抛秧、免耕抛秧等技术,双季稻两季综合平均亩产超过一吨。
(我国双季稻种植区)
江南、两湖和四川的单、双季稻亚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59%,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该区多为双季稻三熟制或两年五熟制。
该亚区通过一系列缓和季节矛盾及防避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合理配种,适期播种,培采用旱育秧、直播、抛秧、少免耕等技术连作晚稻,全面推广省工又节约成本的再生稻。
我国现在种植的双季再生稻,每亩农田头季稻需要种子100元、肥料农药250元、机收90元,小计440元;再生季需肥料40元,机收90元,小计130元,总计570元。
比传统双季稻,成本节约近一半。再生双季稻适合亚热带广大地区,具有省种、省工、高产、高效、米质好、收益高等优点,为解决我们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立下了盖世大功。
(尊敬的袁老和他的水稻)
随着华南双季稻3000斤技术攻关项目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攻关下,采取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技术+钵苗机插秧+机械化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亩产达到1537.78公斤。
据介绍,这种双季水稻不仅产量高,米质也非常好,被称为“中国水稻的未来”。我们相信双季稻在未来一定有着广阔的空间,为解决人类“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中国稻作史》
*《闽中记》
* 《三山志-物产》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